湖北生态系统总体质量较好,川金丝猴和麋鹿等旗舰物种数量增多

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涂梦蝶
5月26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4年科学技术年会在武汉召开。围绕美丽湖北建设的规划构想,多位湖北专家在会上发表了主旨报告。
图片
美丽湖北将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
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彭颖介绍了美丽湖北建设的进展与实践。
彭颖说,2013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明确了美丽湖北的建设目标。2023年,湖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强调,要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作为千湖之省、生态大省,湖北在生态建设上有很多优势,但也面临很多挑战。建设美丽湖北的总体规划目前正在编制,将分为三个阶段。
彭颖说,根据正在编制的规划,2027年,美丽湖北建设成效显著。2035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基本建成,届时湖北将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绿色支点,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本世纪中叶,将实现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全国先进水平,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实现良性循环,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极大丰富,绿色低碳、生态文明、智慧高效、健康安全、活力共享的美丽内涵充分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全面建成。
彭颖介绍,根据正在编制的规划,湖北将着力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成为全国流域综合治理样板区,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先行区,长江中游生态安全维护区,绿色福祉共同缔造示范区。
湖北省生态系统总体质量较好
生物多样性也是美丽湖北建设工作的一个考量参数。2021年,湖北开始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试点。截至今年年初,调查工作已初步完成。此次生物多样性调查选取了省内7个县市州作为试点区域,地形上涵盖山地、丘陵、平原等,生态系统上包括森林、河流、湖泊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长江干流区域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情况。
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黄峰说,本次调查中,7个县市共发现维管束植物2930种,脊椎动物427种,各类淡水水生生物1140种,昆虫644种,大型真菌423种。其中,在神农架、巴东、宜昌境内发现高原鳅属等6种鱼类新种;在神农架发现奇特万瓢虫等4种昆虫新种。
研究人员表示,2015至2020年五年间,湖北省生态系统质量总体较好,生态系统质量指标等级以优良为主,生态系统稳定。五年来,湖北约有180平方公里的农田变为湿地,湿地生态系统完整度有所提升,退耕还湿行动初显成效。
“湿地的恢复为其他物种的栖息和生存提供了空间。”黄峰说,“目前来看,湖北旗舰物种的数量和分布范围都在扩大。川金丝猴的数量达1470只,比2005年增加了200余只,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内麋鹿种群数量由引入时的94头增加到现在的近2000头,江豚的发现更是令人惊喜,我们在试点的全江段都发现了江豚,说明该物种已经处于恢复性增长的阶段。”
湿地的有效保护和改善也带来了水鸟的回归。试点期间,研究人员调查记录到84种11.4万只水鸟。近6年来,湖北越冬水鸟种类和种群数量增长明显,2023年记录越冬水鸟总数突破100万只。
但调查期间,也能发现湖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仍存在问题。研究人员表示,调查期间,大中型食肉动物难见踪迹,种群数量仍未得到有效恢复。另外,曾在神农架南河河源大量分布的齐口裂腹鱼等经济鱼类也只是零星可见。
黄峰说:“新物种的发现令人可喜,但同时,这也说明湖北生物多样性的本底尚未完全摸清,美丽湖北的建设离不开生物多样性保护,所以我们还是要通过长期的观测,掌握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迁移的变化趋势,合理展开保护。”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