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毕业展作品“废纸壳”惹议:当代艺术的“以丑为美”未免带来“审丑疲劳” | 快评

IC photo/图
近日,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一件名为《超级蜂巢》的作品引发热议。众多网友因其造型为一堆废弃纸盒子摞在一起,吐槽这就是“一堆废纸壳”。2024年5月23日,《超级蜂巢》的作者发文表示,“让大家误会了,可能是因为我的作品看上去就是一坨大垃圾,让大家对当代作品产生误解。这个作品造价真的很高,经过很多设计的”“造价上万元”“设计灵感来源于收垃圾的奶奶”。
《超级蜂巢》又名《这也将会过去》,主体是一摞纸板与会动的纸箱,下面有制作、回收和搅碎纸箱的视频,箱子上还有向上攀爬的两只手的投影。简介说:“成功会过去,但失败也会过去。激情会过去,但懊恼也会过去。顺境会过去,逆境也会过去。不管你正在经历什么,别忘了,这也将会过去。”
作者发文说,《超级蜂巢》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现代社会中消费品的快速更迭和废弃,“纸箱和人都是速朽品”,表达对当前社会消费观念的反思,以及对环保问题的关注。然而网友并不买账,“再狡辩仍然是一大坨垃圾”“老人反而不会乱堆乱放”“还不如改名‘奶奶’”。也有网友指出作品其实模仿了2018成都双年展的某件作品,或借鉴了菲律宾艺术家Isabel和Alfredo Aquilizan,“抄都抄不明白”。
不过,所谓“作品在出炉的那一刻,就不再属于作者了”,对艺术品的评价是每一个人的自由权利,艺术家也享有创作与探索的自由。值得追问的是,为什么总会有一些看上去“莫名其妙”乃至“抽象”的艺术品,还能在市场上赢得很高的身价,比如“画布上割一刀能卖1.8亿”“几团色块一个亿”的现象。“不理解究竟在表达什么”“不懂得好在哪里”“不明白哪里值这么多钱”往往成为公众的普遍困惑。
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解答这一问题有“供需关系”“炫耀性消费”等视角。过往的大师作品要么就是已被收藏,要么就是不再流通,新一代富人“炫耀式”的“收藏需求”需要“供给端”提供源源不断的艺术品。但新一代艺术家要想比肩乃至超越前辈大师并不容易,这就需要他们创作出风格怪异、不同以往的全新作品,于是就出现了一堆糖果、几团色块、若干线条这样的新潮艺术品。
但无论是美学价值还是经济价值,艺术品要想有价值还是需要能够自圆其说,打造本身的稀缺性。这一点有不少经济学家都指出,艺术品市场具有“垄断程度高”“信息不对称”的特点。这两个特点决定了,艺术品的价值并非是由供求双方充分竞争决定的,而是主要由艺术界共同体与收藏家、画商的共同努力,具体而言就是“炒作”“博名气”“上价值”,这也与当代艺术的发展史若合符节。
现当代艺术的发展,如果以印象派为开端的话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在摄影术出现之后,传统意义上的透视法与“写实性”遭遇挑战,艺术开始向“不想写实”“画得不一定像”转变。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印象派催生了现当代艺术的各个流派,如象征主义、极简主义、立体主义、达达主义,等等。
现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呈现出“越来越抽象”“越来越不像”的趋势,审美目的、审美方法都在经历剧烈变迁,乃至每几年就有一大变。个中原因除了艺术领域的自身发展之外,左翼意识形态的介入其中也起到了很大作用,艺术家的画笔开始承载更多的元素。
左翼意识形态与艺术界的结合已经不止是在“重塑审美”而已,而是渐有“改写美的定义”“重塑审美方法”乃至“以丑为美”之势,给艺术品加进了种种“后现代”的价值标准与价值理念,举凡环保、消费、种族、性别等议题都被加进了艺术品的理念。这不止是在美术领域而已,也已经渗透到其他艺术领域,比如“多元化的美”“美没有客观标准”的美学理念,以及“以胖为美”“胖模特”这样的美学实践。
然而,美究竟有没有客观标准?是否只要能够在“多元价值”上自圆其说,就可以为艺术品赋予价值?答案显然没那么简单。时至今日,“写实”“逼真”“匀称”“健美”等古已有之的客观标准仍然存在并且广为公众接受,并不是某些意识形态理念鼓吹的“主观感受”与“多元化”所能轻易取代乃至抹煞的。一件东西看起来是垃圾,摸起来是垃圾,动起来也是垃圾,大概率它就是垃圾,并不就能靠着主观感受变成艺术品。
事实证明,如果“多元化审美”“以丑为美”如果缺少公众的承认,也没有艺术共同体赋予价值的话,最终恐怕也只能沦为“美其名曰”。类似美学实践即便在欧美也始终非议不断,比如“胖模特”最终沦为商业上的滑铁卢。此次《超级蜂巢》引发的“审丑疲劳”之声也证明,美的标准并非可以随意定义。
从艺术本身来看,遵守规则方能超越规则,所谓“突破前沿/实验艺术”也需要满足一些前置条件。作者别出心裁的“废纸壳”不论从概念还是手法上都谈不上新鲜,类似的环保理念、抽象艺术、“现代性反思”其实早就有人做过,强调自己的设计灵感与造价昂贵,并不能回应外界对其艺术价值的追问。如果说没有特别的“名气”与“上价值”的话,普通人抑或新人的这种“抽象艺术”也注定不会有价值。
王兢
责编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