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多一度丨黄山景区雷击致多人受伤 这份“避雷”指南请收好

黄山飞来石突发雷击致多名游客受伤,目前状况如何?
5月25日,多名游客反映安徽黄山景区内发生雷击致多人受伤事件引关注。26日,新京报记者从当地官方渠道获悉,雷击处为飞来石护栏,系碎石击伤部分游客。官方人士表示,事发于25日16时许,受伤游客为13人,均已送医救治。黄山景区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目前黄山景区飞来石景点处于暂时关闭状态。
视频来源:新京报紧急呼叫
随后中国黄山官微发布消息称,2024年5月25日16:13,黄山风景区接电话报警:飞来石区域突发雷击,有游客受伤。
接报后,景区立刻启动紧急救援预案,调集综治、应急、医护等救援人员于16:25赶到现场,将现场13名受伤或身感不适游客安全转运至山下医院。同时,景区立即组建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赶赴医院看望慰问。经初步调查,突发雷电击中飞来石周边护栏等,造成碎石飞溅击伤附近部分游客。
截至目前,除1名游客因灼伤转院进一步观察治疗外,其他受伤较轻游客经治疗处理后均已离院返程。
飞来石景点已临时关闭,近日将组织专业机构现场勘察、尽快修复。景区同步查摆问题并举一反三,进一步强化雷电预测预警和应急防范处置等工作。
亲历者都经历了什么?
一位网友告诉记者,他是一名导游,25日中午他曾带游客去过飞来石,但飞来石护栏和旁边的石头被雷击后崩碎时他已离开。他同事带的游客下午在雷击事件中受伤,有人雨衣被划破,还有人头部被碎石砸伤,事发后有医生上山救治。
黄山风景区客服工作人员表示,目前飞来石到光明顶的道路正在进行维护提升,暂时封闭,具体开通时间要看通知。
黄山风景区管委会相关部门一工作人员向极目新闻记者确认,飞来石附近本就属于雷区,25日确有雷击。
雷击如何发生?哪里多发?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发生在积雨云中,当云中的电荷分布不均,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产生放电现象。
图片
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图源:《气象知识》
闪电可分为云闪(主要指发生在云内、云间或云与空气之间的闪电)和地闪(指打到地面上的闪电),总体上云闪与地闪的比例约为3:1。
雷电主要集中在每年4月至9月,其中6月至8月为高发期。从空间来看,我国东部湿润地区每年每平方公里平均发生6.7次闪电,西部寒旱地区约为1.9次。中国陆地区域闪电高发区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附近和以南的地区,包括广东和广西南部、海南岛中北部,最密集的地区每年每平方公里大约发生31.4次闪电。
雷击的威力有多大?
雷击的主要表现形式为闪电。直接雷击时,高达几万到十几万安培的电流直袭人体,电流通过的瞬间就可导致身体组织损伤或致人死亡。雷击伤幸存者常遗留有身体虚弱、头晕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在临床上,雷击伤可分电击伤、电热灼伤和闪电烧伤3种。
电击伤:电流通过人体,可导致机体组织、器官的损伤和功能障碍。
电热灼伤: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电阻不同,因而受到的烧灼伤严重程度也不同。
闪电烧伤:人体被闪电击中后,皮肤血管收缩,皮肤烧伤呈网状图案。
发生雷击伤后,在确保环境安全的情况下,施救者要对雷击伤者进行伤情判定。一旦发现雷击导致心跳、呼吸停止,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就地进行心肺复苏,直到患者呼吸、心跳恢复或专业救护人员到场,送医院进一步展开救治。
夏季来临,户外活动如何防范雷击风险?
中国黄山官微提醒游客,黄山风景区山高峰陡、地形复杂、天气多变,尤其夏季雷电大风暴雨等强对流天气易发突发。敬请广大游客朋友及时关注景区气象变化和预警信息,合理安排行程,注意避雷防险,和景区一道相互支持配合,确保游览安全。
进入夏季,雷雨天气频发,如在恶劣天气下贸然爬山、露营,极易使自己陷入险境。
雷雨天气,不要去高处,尽量不要在户外及金属物体附近。关于雷电防护,中国气象局原公共气象服务首席朱定真表示,这两个30要谨记。
要遵循“双30原则”。第一个“30”是指30秒,从看到闪电到听到雷声的时间如果少于30秒,说明雷电在10公里以内,此时即便头顶没有打雷下雨,也建议尽快寻找避雷场所。
第二个“30”是指30分钟,建议最后一次听到雷声,30分钟之后再出门。
视频来源:国家应急广播
雷雨高发季节如何防雷?室内、室外、车内如何防护?收好这份“避雷”指南↓↓↓
图片
图片来源:深圳市气象局
再次提醒:不要在大树下躲避。如果雷电击中高大的树木,电流就会顺着树干、树枝、树叶通过人体导入地面,使人体成为导电体而被电击。如果不得不在大树附近躲避,一定要蹲在距离大树最少2米以外的地方,并放低手拿的物品,等响雷停止20分钟后再向安全的地方转移。
图片
动图来源:国家应急广播
如果无处可躲,要寻找低洼地。如在沟壑,可蹲下身体,双脚并拢,防止因跨步电压造成伤害。具体动作看视频↓↓↓
视频来源:国家应急广播
资料来源:中国黄山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极目新闻、深圳市气象局、国家应急广播、新京报
编辑 常江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