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最大的心酸:父母向孩子索取情绪价值

图片
孩子如果被迫成为父母情绪的容器,最后只会不堪重负,遍体鳞伤。
父母应持续为自己赋能,成为孩子眼中的“发光体”,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
作者 | Seven
图片
前几天我在楼下吃面,不一会进来一对母女,就坐在我的隔壁桌。
整个吃饭期间,这个妈妈一直在对着女儿喋喋不休:
你说我天天上班这么累,下了班还得为你操心,真是劳碌命;
你学习能不能用点心,你看看你这卷子,错的全是不该错的;
我给你花了这么多钱补课,你说你的成绩咋就不见提高?
……
对面的小女孩低头默默听着妈妈的话,忽然轻声安慰道:
“妈妈你别生气了,我会努力的。”
“妈妈你快吃吧,面都要凉了。”
妈妈听后满意地点点头说:“行,等会吃完回家你先把作业做了,然后我再给你出套卷子。”
我看着那个小女孩,虽然看起来很懂事很成熟,却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脸上不见笑容,眼里也无光。
不禁想起心理咨询师黄仕明教授的一句话:
“一个家庭最大的心酸,就是父母向孩子索取情绪价值。”
想起综艺《妈妈是超人》里,董洁跟儿子顶顶的互动。
顶顶正在跟小朋友开心地玩耍,董洁却觉得自己被儿子忽略了,当场耍起小脾气,并表示顶顶要再不过来找她,她就要哭了。
顶顶特别为难,但又不想让妈妈看到他流泪,于是默默地走上顶楼偷偷哭泣。
之后试衣服时她还对顶顶撒娇,让他点评是否好看,顶顶稍有表现出一点心不在焉,她就立马失落闹别扭……
不仅如此,董洁还称呼顶顶为爸爸,自己一旦不开心就立马化身为一个不懂事的小孩,需要顶顶哄着她。
要知道,顶顶明明还是个孩子,应该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
可他却承受了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重担,被迫成为小大人,去照顾、开解妈妈的情绪。
这就是一个家庭最可怕的地方:
亲子关系倒错,父母逼着孩子成为自己的“供养者”,不断向孩子索取情绪价值。
图片
心理专家陈默教授曾接触过一个大学生案例。
这个男孩一米八,长相帅气,精神却长期萎靡不振,整个人看上去特别压抑。
问到家庭情况后才知道,男孩从小父母离异,他跟着妈妈一起生活。
打那以后他就成了妈妈唯一的情感支柱。
妈妈要求他什么事情都必须告诉自己,不能有所隐瞒,否则就会以伤心、生气、愤怒等负面情绪道德绑架他。
从2岁到20岁,男孩被妈妈“情绪折磨”了整整18年,整个人变得颓废不堪。
压抑的家庭环境之下,能量缺失的妈妈,会不断地通过向孩子索要情绪价值来填补自己的内在需求。
长此以往,不仅会吸食孩子的能量,更会摧毁孩子内心的自信和热情。
见过不少父母,要求孩子顺从指令,倾听自己的烦恼,还对孩子随意指责打骂……
这导致孩子虽然物质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却处于被掏空的状态。
心理专家陈瑜曾在《不被理解的少年》中提到一个叫语喧的女孩。
从上高一开始,她就压力特别大,焦虑敏感、情绪起伏严重。
深入访谈之后,陈瑜才知道,语喧的压力不仅来自课业,更多来自家庭。
她的爸爸有一个并不愉快的童年,这导致他性格乖戾、极度情绪化,缺乏安全感。
中考前,爸爸曾给语喧报了一个4万的一对一突击班,但语喧并没有获得理想的成绩。
因为这事,爸爸不仅唉声叹气好几天,甚至直接把她拉黑了。
平常在家,语喧的父母还经常当着她的面吵架,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吵得不可开交,这让她觉得透不过气来:
“我的情绪特别容易受到我爸妈的影响,从小看到他们吵架,或者不开心,我整个人就会心神不宁。”
爸爸习以为常的冷暴力,妈妈的脆弱和消极,这些情绪毒药一直在这个家里蔓延。
仅仅15岁的她,不得不站出来,试图兜住大家的情绪,把这个家带入良性循环。
为此,她不敢任性,每天拼命学习,还要耗费大量精力去察言观色,努力平息家里的战火。
可到底她还是个孩子,根本承接不住那些沉重的,纷至沓来的负面情绪。
最后,语喧在沉重的压力下抑郁成伤,甚至在高一下学期一度休学,出家成了一名沙弥尼。
父母本应成为孩子的容器,可糟糕的父母不仅难以帮孩子消化情绪,反而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
这样只会不断消耗孩子的能量,最后孩子不堪重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当父母成为孩子情感的“索取者”,只会让孩子戴着枷锁负重前行,最后落得遍体鳞伤。
图片
图片
英国心理学家比昂说:“关系的本质,是谁在制造焦虑,谁在容纳和化解焦虑和压力。”
按说,父母应该是心智成熟的一方,应该是承受并化解各种情绪的一方。
但可惜的是,很多父母生理上成年了,心理上还是个巨婴,需要向孩子索取情绪价值。
真正成熟的父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不把孩子当作情绪的“垃圾场”
作家刘继荣曾自述,她曾经有一年多,每天都当着儿子的面不停地抱怨:
抱怨上班的难,以及老公常年在外,她操持家务的累。
她说完是畅快多了,可儿子小小年纪,却变得消极悲观,一度感慨:“我没有幸福感,哪里能笑得出来,人生太苦了……”
如果父母把孩子当成情绪的“垃圾场”,孩子很难活得积极快乐。
绘本《可以不去工作在家陪我吗》中,有一段很温暖的对话。
孩子问:“妈妈,你工作那么辛苦都是因为我吗?”
妈妈回答:“不是的,宝贝。工作辛苦是因为工作是辛苦的,不论谁做都会辛苦。就像柠檬是酸的,不论谁咬一口,都会觉得酸。”
成年人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各种疲惫、压力、苦楚。
可是生活纵使有再多不如意,父母也不应该把负能量倾泻到孩子身上。
为人父母最大的善意,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阳光,充满爱的家庭氛围。
2. 不把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
《不被理解的少年》中,有一个叫NG的六年级女孩。
一直以来,妈妈对她的成绩,都有着病态的执念。
每次考完试后,许多家长都会到处说自己孩子考了多少分,NG的妈妈回来却说:“你考了这么点成绩,我都不敢说。”
NG平常只要一玩手机,或者成绩下降,就会被父母冷落,或者辱骂。
长期以来,女孩不仅抑郁、自残,有一次和妈妈吵架还直接从三楼房间跳了下去。
见过不少父母,以“为你好”之名,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不断地把焦虑的负面情绪传给孩子。
却忽视了,那个被父母焦虑裹挟的孩子,内心正在一点点坍塌。
热播剧《我的阿勒泰》中,张凤侠就曾掷地有声地告诉女儿:
“啥叫有用?生你下来不是为了让你服务别人的。”
在妈妈松弛淡定的心态下,女儿文秀也变得越来越自信,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为人父母,千万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承受双倍的压力,束缚孩子的成长。
图片
3. 自我赋能,提高自身能量
一个朋友曾讲过自己的经历:
她儿子高中开始住校,她每天担心不已,不停地给他发信息,叮嘱他注意身体,好好学习等。
可儿子青春期本来就有点叛逆,加上学习很忙,经常对她爱搭不理的。
她就感觉自己不被尊重,忍不住地对儿子发火,母子俩经常一言不合就开始吵架。
后来,她决心不再把关注点放在儿子身上,
她每天按时上下班,回到家就做瑜伽、追剧、养花,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格外充实。
只有每天睡前跟儿子通个电话,聊一聊学校发生的趣事,对学习绝口不提。
一个月过去,两人关系越来越好,儿子还把她当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父母只有先关照自己,时常为自己充电,提高自身能量,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内核稳定的人。
如此,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给孩子带去温暖、积极的力量。
图片
图片
想起纪伯伦的一首小诗: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由生命本身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而不是你的想法……
每个孩子都有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更不应该成为父母情绪的照顾者。
父母照顾好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成为“发光体”,才能保持乐观积极,照亮孩子的人生。
点个赞吧,与父母们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