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旧广州丨停运的水巴航线,与珠江上的渡轮往事

广州日报新花城民生频道出品
城市,是念旧的。
广州依水而生、依水而兴,联通珠江两岸的不仅有桥,还有水巴。
在桥梁还没建设成网的时候,水巴的存在曾缝合起广州的珠江两岸,年客流量一度超过一亿人次。许多人的青春和故事都乘着水巴摇曳在珠江之上。
而近日一则水巴线路的停运信息显示,5月25日起,三条水巴线路【水巴S02(天字-中大)、水巴S07(天字-纺织)、水巴S11(中大-海心沙)】停运,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三条线路的消失,触发了不少市民的水巴回忆。
图片
广州水巴(图:广州公交集团)
随着城市发展,广州陆路交通日益成熟,市民出行选择日趋多样化,水巴客流也日益减少。时代的变迁和迭代越来越快,有人想起了读书日子里乘水巴来往河南河北的青春,有人想起了乘水巴到对岸惬意散步放空的松弛,也有的想起了口口相传的珠江两岸故事
这个时代变化越来越快,新的事物不断替换了旧的事物。有“老广”分享道,那些城市情感和记忆如何留存下来,也是对一座城市的真正考验
日前,在三条水巴线路退出历史舞台之际,多位街坊向广州日报新花城民生频道分享了他们与水巴的故事。
00后:时代不断向前,总有情感难舍
念旧,并不是老人的专属。
除了交通功能,水巴贯穿了许多人的成长、承载着他们的美好记忆。家住珠江边的“00后”广州仔林明玮告诉记者,自记事以来,“水巴出行”似乎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我们住在珠江边,所以跟水巴经常打交道,父母一辈都是把水巴视为日常的交通工具。”
他说,小时候,自己便常常和家人搭乘S06往返黄沙和芳村,也不为买什么东西或特意去做什么,“就是纯粹去对岸走一走”。 鉴于黄沙和芳村之间的直线距离,S06的航行时间普遍在五分钟左右,常常“搭上没多久就要靠岸了”,而对岸江边有一片空旷地带,人们喜欢在那聚集,散步时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人气和活力
也是在无数个五分钟里,他一次又一次在珠江上欣赏白天鹅宾馆,见证了一波又一波人“带车过江”,看着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一点点修好,直到今年开放。这些瞬间,一起构成了他对这座城市的记忆。到了2019年,他考入中山大学。尽管有从家出发直达学校的公交,他还是选择水巴出行,“因为不会堵车”,也由此开始接触S02(天字-中大)线。
图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建造的穗轮“8”字系列钢壳船(图:广州公交集团)
而碰上露天的水巴的时候,他还会选择待在外面看两岸风景,“水巴行驶到一半路程,就能看到中大的牌坊”。不过,也是那些年,当林明玮和同学或朋友提及水巴时候,不少人都表示第一次听说,水巴的确是比较少见的一种“公交”。
但这种独特性以及与个人成长的漫长交集,恰恰构成了他和不少广州仔对城市的独特情感和记忆。
林明玮记得,父母和自己说过,水巴曾经有效缓解了珠江两岸的交通压力,在广州城市公共交通历史占有一席之地。即便如今随着公交地铁线网的日益密集,水巴确实会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但他说,如果作为时代发展见证者的水巴真的变成了只能在照片中、报道里才能见到的东西,“那时候我还是会很难过,毕竟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后生仔:怀念那个有蛋挞、有水巴的往日
水巴也是许多人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换作当下的流行语——是比“citywalk”还惬意的一种出行方式。
市民张波(化名)过去在人民中路上班,从2012年开始,每周五三、四点开完会后便是他一周里最闲适的一段时光。“开完会没事做,又不想那么早回家,我就会一个人溜达到江边,先去大同酒家的饼店买个蛋挞,然后就走到西堤码头上船。
张波回忆,那时码头充满着“岁月感”,从码头一路走上船、铁栏杆、椅子、灯等设施稍显陈旧。“但就给人一种旧时光在这里凝结的感觉。”张波说,好像脱离了上班的时光,登上船仿佛一秒回到小时候。“感觉整个人轻松了下来。”张波告诉记者。
张波乘坐的水巴,目的地是中大码头。船只随着水流摇晃,他一边吃着蛋挞、一边吹着江风,惬意非常。“还能在船尾看到起航时白浪翻滚,令人兴奋,有种要起航去远方的感觉。整个人都放空了,一周的疲惫一扫而空。”张波说,当时还没有“citywalk”的概念,但在他看来,那就是一种城市漫游的方式。
图片
建于2014年的27米新渡轮(图:广州公交集团)
“对于我,水巴不是一个赶时间的交通工具,但却是一种放松心情、感受生活的方式,也可以更好的融入这座城市,更深刻地了解它。”提起过去的闲适时光,张波还是异常向往。他接着感慨道:“后来单位搬家了,大同酒家老店倒闭了,蛋挞也没有了。有种物是人非,往日不可追的感觉。”
听说有3条水上公交航线自2024年5月25日起停止营运,张波说,自己还记得傍晚在中大码头下船回看夕阳的景象,美景和闲适心情带来的松弛感让他多年未忘。“希望可以保留一些水巴线路,在实现交通功能的同时,票价2元很亲民,适合像我一样随性去走一走的市民。”张波说。
丨老广:一段城市情感和记忆,需要一个载体
对“老广”汤颖仪来说,S02(天字-中大)航线可谓见证了她的青春往事。二十世纪90年代在中大读书的时候,搭乘S02是她来往珠江两岸的“最优解”,“又省时间又便宜,能够吹一路的江风,还不用闻废气。”她与“死党”也是在S02航线上认识的,但两人要想“顺畅”地聊天却不太容易,“等渡轮快靠岸、马达没那么大声,我们才能听得到对方在说什么”。现在,她们已从一艘水巴上的点头之交成为了“远房亲戚”:“她妹妹结婚,我还要去帮忙打下手咧!”
汤颖仪回忆道,那时候搭乘渡轮往返学校和江对岸的北京路是中大老师同学们的“传统”。但水巴的魅力不仅于此。在她看来,水巴或是码头都承载了一座城市的许多记忆和故事。“像天字码头就有很多历史价值。”汤颖仪说。广州众多临港码头,唯独天字码头被冠以“天字第一号”的称号。该码头建于明代后期,当时已有此名,旧址在今北京路接官亭南侧,民国时期迁至现址,是广州历史上第一个成规模的码头,清代为官员专用码头,民船不得停泊。
图片
天字码头(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
往后数百年间,天字码头见证历史风云变幻。1839年3月10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到广东禁烟,在此上岸;林则徐前往虎门销烟,亦在此登船。1905年,张之洞在天字码头主持修筑了广州近代首条马路——天字码头岸堤马路。1911年,爱国志士林觉民在天字码头就义,留下感人肺腑的《与妻书》。孙中山等人亦多次在天字码头乘船离粤或返粤。至于水巴的辉煌记忆,则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些年,珠江两岸的工厂越来越多,来往两岸上班的人也不断增加,水巴见证了广州经济的发展
今人提起水巴,只想到是往日的交通工具;提到天字码头,想到的则是珠江夜游,但那些故事和记忆又该何处安放。在汤颖仪看来,水巴和码头背后的故事和城市记忆,同样需要一个载体承载。
汤颖仪告诉记者,广州因水而生因水而行,无论是出于文旅的需要,还是文化的传承,能够“2蚊穷游广州”的水巴都有其留存的必要,尤其是沿线能看沿岸历史建筑的航线。但要把“2蚊水巴”重新做起来,还需要更多的宣传、更多的创新、更好的规划。2022年年初,她曾再度搭乘S02水巴。在汤颖仪的回忆里,那天的晚霞很好看,“整条江都是七彩的”,珠江两岸也早已成为了国际都市,跟30年前相比,“就是两个世界”
水巴船只发展史
二十世纪50年代以前,在广州市轮渡公司(广州公交集团客轮有限公司前身)成立前,全靠横水渡、柱艇、沙艇等小艇进行广州市珠江两岸交通。这些小艇都是靠渡夫划渡的木质小船,一般可载客六至八人,小的只能载客二至三人。
1952年,木壳船成为广州公交集团客轮有限公司成立后建造和使用的第一批客船,结束了私营小艇摆渡的历史。至1961年底,该类船型共49艘。
二十世纪60年代后期,造船木材十分紧张,加之当时条件限制,建造钢壳船亦不可能。1970年6月,客轮公司克服重重困难,自主设计建造了钢丝网水坭船。该船型重109.61总吨,350客位。到1981年底,共建造这类船舶19艘。
图片
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广州公交集团客轮有限公司建造穗轮“2”字系列钢壳船,一共280客位,因其身型小巧,大家昵称其为“铁壳仔”。该系列船外观靓丽,节能实用,在当时属于较高档次的内河客船。该类船型建造了30余艘, 2014年10月份全面退出营运。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450客位的穗轮“4”字系列钢壳船建造出来。该类船型采用较先进的设计,采用双主机动力系统、加设发电机组、采用降低驾驶员劳动强度及安全系数更高的液压舵机操舵系统。该类船型建造近10艘,现参与营运的仅余2艘。
二十世纪80年代中后期建造的是穗轮“8”字系列钢壳船,一共有800客位。因其身型庞大,大家昵称其为“大水鱼”。
图片
随着旧渡轮退出历史舞台,新型水巴驶进人们的视野。
翔鸿系列快速船是广州市珠江上最早的一批公交快速船,设计荷载量为60客位,最高航速可达17节(当时还没有航速限制),同时,客轮公司翔鸿系列快速船也是最早装配空调的水上公交船舶。
2007年,客轮公司在对钢壳船进行改良的基础上自行建造了新型渡轮,这个系列载客量分别有120、150、230客位。该系列船舶采用比较时尚的流线型外观,分设一层公交客舱、二层空调观光客舱、三层观光载客露天平台不同的功能区。
26.8米99客位新水巴建于2013年,是《广州市水上巴士发展规划》实施后建造的首批船舶,适应人流量不大,但距离较长的航线需求。该系列船只采用时尚流线型设计,船上外观和内饰舒适程度可媲美游艇,使市民以公交的价格,享受到游艇的待遇。
图片
2013年建造的还有32米199客位新水巴以及34米199客位新水巴,适应人流量较大、距离较长的航线需求。其中,32米199客位新水巴部分采用了钢玻复合结构,为公交客船建造的一次有益探索。34米199客位新水巴分为首层落地玻璃空调观光载客客舱、二层观光载客露天平台,观光性能媲美游船。
2014年,在对34米水巴船型进行优化改良的基础上建造了27米新渡轮建于,一共299客位。该类船型长27米,宽8米,客舱净高提升至2.5米,采用半封闭式设计,设有可移动推窗,还新增配置了电风扇并视乘客需求提前考虑了需新增空调功能的配置。
图片
广州日报新花城民生频道出品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卢梦谦 实习生:袁嘉婧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