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他还会有明治维新吗?明的遗民朱舜水,为什么是日本的恩人?

图片
朱舜水在日本讲学处
    鲁迅在《藤野先生》中提到一个在日本的中国人朱舜水,称他为“明的遗民”。在今天的日本茨城县(历史上的水户藩),还矗立着朱舜水的铜像。一个流亡日本的中国人,为何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至今仍受日本纪念?那是因为朱舜水给日本明治维新埋下了种子。
一、朱舜水原本的目的
    朱舜水,原名朱之瑜,浙江余姚人,明末五大学者之一。东渡日本后自号舜水,以示不忘故乡之水。崇祯十一年(1638年),朱舜水以文武全才第一被推荐到礼部。但朱舜水见世道崩坏、政治黑暗,即便入仕也不得有所作为,故辞官不做,专注于学问。
图片
明朝士人
1644年清军入关,同年5月南京弘光朝成立。为了拉拢江南人心,弘光朝征辟了大量江南才子,也包括朱舜水,但朱舜水仍不就任。1645年,南京、余姚皆沦陷,江南处处生灵涂炭,醉心于文化的朱舜水遂开始入世。他投奔在浙江东北抗清的鲁王监国。但鲁王和福建唐王互争正统,削弱了抗清统一战线的建立。此时的朱舜水想要仿照伍子胥借吴兵的故事,遂三渡安南、四渡日本以“乞师”。但此刻越南内乱,无力北上;日本的德川家则刚结束百年战乱,也无力对抗处于上升期的清朝。朱舜水所有的“乞师”活动全都宣告失败。
1659年,鲁监国北上反击清军,三度逼近南京,最后却因西南孙可望、福建郑成功不能配合而失败。朱舜水全程参与了鲁监国的反攻战略,在灭国危机面前,明朝官僚竟然还在内斗,这让朱舜水对反清复明之事感到极度失望。1659年战役失败后,朱舜水再抵日本,并希望留居。
图片
江户时期的日本
二、给朱舜水开的后门
朱舜水以儒学、实学而闻名,加之他四次来日,和西部日本的地方官吏都有接触。在长期接触中,西日本统治阶层、儒学界深知朱舜水的本事和大名,对其十分敬佩。
此时的日本正在奉行锁国令,只有中国、朝鲜、荷兰人能来长崎贸易,但不得留居本土,只能集中在海外的出岛上。朱舜水来日寻求政治避难,这在日本是从未有过的。历史上的确有大量中国人来日,但多为活不下去的平民,中国名士大儒来日寻求政治避难,朱舜水还是第一位。日本长崎的官员和儒学学者们不愿放弃这位大儒。于是柳川藩儒学者安东守约将自己一半的俸禄送给朱舜水,帮其在日本过活;同时利用人脉给朱舜水造势,宣传朱舜水的学问,以求闻达于幕府。最后经幕府裁定特批,朱舜水获得了永久居留权。
图片
明代士人
三、朱舜水的实学
    朱舜水为什么精通、精于甚至是广泛宣传实学呢?因为历史开的一个玩笑。朱舜水幼时便精通古学,以《诗》《书》见长,青年时被称为余姚四贤。但他不擅长八股,至40岁仍屡试不中。过不了科举,就当不成官。他又不满足于皇帝特赏的官职,于是一怒之下,朱舜水开始反思体制问题,终于琢磨出了八股虚浮之弊,程朱理学之误。针对大明推崇的宋明理学,朱舜水最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反驳论,以经世致用为口号,以探求实学为武器,目的就是颠覆宋明理学。
    而此时日本的思想界奉宋明文化为瑰宝,中央幕府建立了以理学家林氏为首的儒学体系。但日本千年来学习中华,地方社会已经出现了日本民族主义、日本本土文化的萌芽,开始探求脱离中国影响的办法。为了脱离中国影响,就需要从思想上颠覆中国理学。于是日本各路人马纷纷下场,可日本的这些文化工作者们本身就经历了理学教育,如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呢?日本就陷入了逻辑怪圈。越反驳理学,越要用理学。在这个时刻,朱舜水带来了从根本上颠覆理学的新方法——实学。
图片
明朝儒生
四、构建水户学成为日本国师
    在反华的诸人中,最积极的就是德川亲族水户藩。此时的水户藩还不是御三家。原本德川家康定的御三家为纪州(领国规模56万石)、尾张(规模62万)、骏河(规模55万石)三藩。这三家的藩主可以作为将军后补,政府官职上都为正三品大纳言。而水户藩仅是纪州的分支,规模28万石,官职只能当从三品权中纳言。1634年,骏河藩绝嗣,水户藩才顶替成为御三家。但由于财政极度困难,水户藩不能和纪州、尾张相比。
    为了提高水户藩的存在感,当时的藩主德川光圀(guó)便大玩民族主义,狂贬中国,将日本吹得是天上有地下无,以迎合日本愚民天选之子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解构中华学说,成了他最热心的事,根本目的就是从源头切断中华影响。于是德川光圀对朱舜水备加殷勤,极力邀请朱舜水来水户定居,以便早晚聆听他的教诲。
图片
德川家
1665年,在德川光圀极力请求下,朱舜水进入江户的水户藩宅,光圀执弟子之礼迎接,晨昏定省,早晚问安,殷勤备至。在水户藩宅的会见,使二人快速达成默契,光圀给朱舜水提供薪水,帮助其在日本生存,朱舜水则用名声来带动光圀地位的提高。二人的关系颇像今天网络大V带小弟,帮小弟涨粉;小弟给大V报酬。当然二人的关系不能这么简单地庸俗化。水户藩编写过《舜水先生文集》,里面提到朱舜水给光圀写过许多如何当明君的建议,所以在水户藩看来,舜水和光圀二人完全就是一副臣忠主贤的模样。自此朱舜水成了水户藩顾问,又被誉为日本宾师。
图片
德川亲藩
文史君说
    与朱舜水活跃于日本传播学问不同,中国方面因明清鼎革,反而出现了对中华习俗的反动。因此日本大肆宣传中国已经由夏变夷了,称之为华夷变态。而日本因为朱舜水等人传播了真正的汉学,所以日本由夷变夏,自称小中华,是中华文明的正统传人。自此日本对中国再无仰视和尊重,反而认为中国是“藩”。水户藩编写的《大日本史》,赫然将中国列在“藩部”上。
近代社会,日本也遭到列强入侵,也沦为了双半社会,但日本的特殊之处就在于:第一,它地方小、人口少,其社会能快速变革。治理一个村的难度肯定比治理一个国家简单,这就是日本能快速调头西化,中国却艰难挣扎的重要原因。第二,就是朱舜水给日本传播了实学。日本因水户实学的传播,在幕末掀起了尊王斥霸思潮,最终演化为倒幕运动。而日本的宫崎市定在《中国史》中说因为满清是异族,所以就要刻意维护汉族传统,以证明自己的正统和继承性,避免违和感,因此清朝特别注重宋明理学的巩固,结果使得宋明理学、八股取士等空谈之风在中国更加顽强。从这里来看,朱舜水来日对近代日本影响极大,可以说没有朱舜水,倒幕维新不会如此顺利。
参考文献
朱一行:《朱舜水的一生》,世界书店,1982年。
林敏洁:《论朱舜水对日本社会及文化的影响》,《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年第10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