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2》:真正的高手过招!林相临走之前,究竟给庆帝挖了什么坑?

在《庆余年2》最新的剧情下,宰相林若甫告老还乡、归隐故里了。
作为大庆国的宰相,林相是位高权重的百官之首。在长达二十年的日子里,他掌管六部、把持朝政,是庆国的实权型人物。
图片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对于文武百官而言,这就是职场天花板一般的存在。不过,权力与毒品一样,都具有成瘾性。无论是谁,一旦坐到了宰相的位子,都会催生出官瘾。
蹊跷的是,林若甫却是一个例外。在贺宗纬带着苦主指名道姓地告状之后,林若甫主动找到了庆帝。他声称自己老迈体弱、百病缠身,要立马背起行囊、告老还乡。
对于林相的提议,庆帝没回头、不挽留。两人当面打了一套太极之后,双双摸清了对方的底牌。于是,庆帝当面批准,林相光速离京,一段持续二十年的君臣佳话就此结束。
在林若甫离京之前,他与庆帝间有过一番斗智斗勇的长谈。在这番唇枪舌战之后,林若甫满意地离开了。但庆帝却感到有些不满,他愤愤不平地说,“这个老狐狸,临走还挖了个坑。
图片
作为全庆国最阴损、最无情的人,皇帝向来都是给别人挖坑,这一次,为何却说林相在给自己挖坑呢?
一切都要从科场舞弊案说起。这件大案看起来是范闲坚持不懈、为民请命,最终才从庆帝手中获取了查案的权力,还了天下士子一个公平。
不过,这只是庆帝刻意营造的假象。从任命范闲为居中郎、主持春闱开始,庆帝就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他故意拿出历年积压的折子,为的就是以查办舞弊的名义,借着范闲的刀,斩杀宰相林若甫。
庆帝是个高明的棋手,他向来走一步、想十步;将一切可能的人物和事件,全都当作自己的马前卒。他一步一步地指挥着范闲这个小卒子,越过了楚河汉界,任凭他横冲直撞,最终将刀架在了林相的脖子上。
庆帝的假动作很高明,不仅骗过了范闲,连林相这样的老狐狸都被蒙在鼓里。直到苦主上线、图穷匕见之后,林相才发现自己已入彀中。
图片
相权固然强大,但是在专制集中的君权面前,林相像是一头待宰的羔羊,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所以,当林若甫如梦初醒一般地发现,庆帝的终极目标是自己时,他只能火速入宫、主动请辞。
唯有这样,他才能苟延残喘、留得体面。
只是,真正厉害的人,不会永远一团和气,总要在某个时刻发起反击。
在林相离京之前,庆帝曾特别关照过两个问题——一是要林相交出门生故吏的名单;二是要林相将大宝留在京城。
林相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大势虽然不可逆转,但是可以在无数个小地方恶心庆帝。
对于庆帝要求交出门生名册的事情,他直接予以否认,六部堂官、各级衙门,那都是皇上您的臣子,哪里有我的什么门生。于是,这件事情就这样被他轻描淡写地掩饰过去。
但是,胳膊扭不过大腿。庆帝暗示林相要把大宝留在京城,林若甫即使有一万个不乐意,也不能说半个不字。毕竟,对于大宝留京一事,双方心知肚明——这就是留下了一个人质。
图片
对于庆帝而言,只要大宝在手,不愁拿捏林若甫;对于林相而言,如果要想保命,只能将大宝留京。这种事情本来就是君臣默契、上不了台面,所以无论是庆帝还是林相,都是看破不说破,彼此之间不翻脸、不掀桌子。
然而,庆帝虽然全场主导进攻,但林相还是在终场前打起了防守反击。关于大宝的事情,他与庆帝之间有过这样一番对话:
庆帝:想问林相此次返乡,是否孤身而行?
林相:正如陛下所愿,臣孤身而返。臣那个儿子,千里迢迢、远归故里,怕他意外,这个孩子就不带着了。范闲,大宝平日和你走得近,还得麻烦你来照顾。转天我将人送到你家,当然也不会亏欠你。吃喝用度,全在里面,不能克扣饮食,这可有陛下为证。
图片
两人这番对话,话里有话、贼喊捉贼。
庆帝看似询问,实则明示林若甫必须孤身返乡、留下儿子。
正如陛下所愿——林相的话也是夹枪带棒,满是讽刺。两人你来我往之间,林相就顺势给庆帝挖了一个巨坑。他把傻儿子大宝托付给范闲,这简直就是一石二鸟之计。
本来,庆帝想着借范闲的手赶走林相,这样林若甫的门生故吏、徒子徒孙们必定会对范闲恨之入骨。如此一来,范闲的孤臣之路又走了一大步。
用林相自己的话说,“我这一走,麾下的门生或许对你不满。毕竟,这件案子是由你引起的,偏偏这种事,也很难说得清楚啊。
图片
如今,林若甫把大宝交托给了范闲,这就为范闲澄清了嫌疑,也从侧面向门生们表明了态度——范闲是自己人。这就是林若甫为庆帝挖下的坑。
不过,林若甫这段话画龙点睛的妙笔却在最后。
吃喝用度,全在里面,不能克扣饮食,这可有陛下为证。”林相的这句话,表面上是在叮嘱范闲,实则借机反将了庆帝一军。他不但让庆帝保全儿子的性命,还顺带将范闲当成了见证人。
图片
这才是林若甫真正的高明之处。三言两语,就为儿子筑起了后半生的防火墙。
不过,在林相出城之后,庆帝调动了黑骑,试图刺杀林相。不过,即使杀手已经就位,林相却始终云淡风轻。就此,连一向聪明的范闲都表示看不清楚,林相你这么自信吗?皇上这还不是要杀你?
对此,林若甫看得很清楚。他说,庆帝之所以大费周章地调动黑骑,是因为他并没有想要杀人,只是提醒和威胁自己。
林若甫是个聪明人,既然庆帝决定让大宝留在京城做人质。这就是庆帝的态度——他并不想杀害林相,只是要拿捏林相的七寸。如果庆帝要杀人灭口,自然也不会留下大宝作为牵制。
图片
林若甫直到最后才明白庆帝的真实意图。就像他对范闲说的那样,“我判断错了,所以应对也就错了。这个上面记的都是我所有的门生旧故,你把它交给陛下。然后对陛下说,我回乡后会上一奏折,言明相位之害——百官之首、权位过重,若遇虎狼之臣,社稷将危。废相之举由我牵头,与陛下无关。
林若甫的这段话,让我们看清了庆帝的真实面目——他妄想乾纲独断、大权独揽,但是他却又不能失里子、又想要面子。废除宰相、独断专行这样的行为是要被骂名的,所以他兜兜转转地绕了一大圈,为的就是由林相主动提出废相。
如此一来,废除宰相之制不是庆帝的专制思想在作祟,而是他顺应时代发展、倾听百官呼声。这又当又立的人设,确实像极了古代的皇帝。
林相一直到离开京城后才明白,庆帝彻查科场舞弊案,不过是一个拿得出手、说得出口的理由。
对于庆帝而言,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废除宰相这点醋,特意包的这顿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