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复刻中国古代瓷器的美

图片
本报记者 李 行
在中国的“瓷器之都”景德镇,大大小小的瓷窑昼夜不停地燃烧。在景德镇郊区,有一座名为龚华窑的柴窑,已经烧了20多年。龚华窑依旧采用明清官窑的烧制方法和材料,为保证品质,一年只烧三次。其中既有复刻宋朝到明清重要时期的瓷器,也有结合古典技艺和现代美术设计的创新产品。龚华窑的所有者龚华今年62岁,是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在这一行已经耕耘了47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2012年,他创作的“青花斗彩开光四季花卉尊”在保利拍卖会上以超过55万元的高价成交;他的作品“葡萄”瓷板获 2008 年全国工艺品“金凤凰”设计大赛金奖,并被江西工艺美术馆收藏;2011年作品粉彩《牵牛花》瓷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出生于景德镇的龚华从小就对瓷器耳濡目染。他的父亲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现称景德镇陶瓷大学)第一届毕业生。1977年,15岁的龚华开始在国营景德镇市人民瓷厂工作,后考取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现称景德镇学院)陶瓷设计专业。1984年毕业后,龚华开始从事陶瓷设计工作。随着与陶瓷日夜相伴,龚华开始思考,如何让现代瓷器达到中国古代鼎盛时期的美?直到 1987 年,景德镇进行城市改造,龚华亲眼见到考古出土的瓷片,猛然意识到,如今的陶瓷工艺与古代相比存在巨大差异。“釉面如玉,那种美难以形容。我们应该向历史去探索。于是,我开始在绘画、材料等各方面去寻找跟历史相符的一些元素”。自1992年以来,龚华开始研制官窑陶瓷。后在一片空地上按照古代作坊的形式建造了一座柴窑——龚华窑。“我的窑大概只有四五米高、三米宽,比现代的窑小很多,对气候也有严格要求,夏季不烧窑,因为雨季不利于柴窑运作。”
2008年,龚华受北京市文物局立项委托,对首都博物馆馆藏的10余件明清陶瓷文物进行保护性复刻,其中包括世界罕见的成化斗彩瓷器——明成化斗彩葡萄纹杯和记录了清代道光年间景德镇建制分布的青花御窑厂图瓷板。“这些文物很多是孤本,出于文物保护和研究的需要进行复制。”龚华说,成功复刻一件瓷器并不简单。首先要研究透原件,然后搜集资料,了解制作工艺,寻找相同或相似的原料。有时,还需要对材料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确定是否为所需的材料。“但整个过程中最难的是烧制。烧窑过程中,火不能停。我们使用人工推柴,大概不到两分钟推一次柴火。烧好后的窑需要自然降温24小时以上,最后才能开窑。如果一次烧制10件同样的瓷器,其中有两三件符合要求就已经很好了。”
在龚华看来,传统技艺要想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除了政府支持,传统手艺人的坚守,也需要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参与和投入。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2019年成为国家首个文化类试验区。统计显示,2023年景德镇约有6万“景漂”,过去十年景德镇人口呈净流入趋势。很多年轻人包括国外青年前往景德镇旅游甚至定居,从事与瓷器相关的工作。“年轻人见识过外面的世界,明白中国这种古典的、经典的文化永不过时。”龚华说,未来还希望将古法创作的瓷器应用到日常生活用品中,如茶具、文房四宝、餐具等。他向记者展示了其烧制的茶具,每一件都小巧精美。“我相信,只要你使用过好的手工瓷器,就能感觉到它和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出来的瓷器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