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一线职工风采录|千钧重笔绘“光明”

【追梦·一线职工风采录】
原标题:千钧重笔绘“光明”
工人日报-中工网通讯员 高天天 李静波 记者 陈俊宇
参与了30余座1000千伏变电站的工程设计和技术支撑工作;参与设计的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优秀设计和咨询成果奖、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进步奖等40余项荣誉……从事电网工程设计、咨询相关工作30余载,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一级专家黄宝莹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职业成绩单。
“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关系千家万户,设计人员的画图笔直接影响工程安全,哪怕一个小小的设计疏漏,也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回忆起1993年7月刚入职时的情景,黄宝莹对于老师傅的教导始终铭记于心。她深知,细节决定成败,设计工作要专心、细心、耐心,画出的每一个线条都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初进科室,她苦练设计基本功,设计手册和规程、规范被她翻得卷了边、散了页。档案室成了她最常去的地方,一头扎进工程图纸和专业资料里,她潜心学习前辈们的图纸表达和细节处理方案……就这样日复一日,凭借刻苦努力和踏实工作,黄宝莹成了科室里的业务骨干。
特高压输电工程贯穿东西,横跨南北。如何设计好特高压这条电力高速公路,实现电网资源优化配置?黄宝莹是首批探路者之一。2004年,作为主要设计人员,她参与了我国首个特高压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交流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的设计工作。
首个,意味着要走一条“从0到1”的创新之路。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努力,黄宝莹带领团队攻克了特高压交流变电工程电气主接线、过电压和绝缘配合、设备选型等一系列设计关键技术。2009年,该示范工程投入商业运行。
今年,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推进,一批深入高原和“沙戈荒”地区的特高压工程即将落地,规划设计工作异常繁重。面对高寒、高海拔、高地震烈度的复杂技术要求和建设环境,黄宝莹勇闯地理和技术“无人区”,与年轻同事一起在海拔近4000米的高原上奔波选站,讨论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当设计的工程在高原拔地而起,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铭记一支画图笔的重大责任,黄宝莹和团队正在设计图上勾勒“光明”的线条。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