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老牌美展,尽显浙江美术界全新气象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沈听雨 实习生 牟书瑶
波澜壮阔的时代历程、活力涌动的之江大地,正激发出浙江艺术家充沛饱满的创作激情。
5月26日傍晚,杭州南山路。随着浙江美术馆的大门缓缓关上,自5月10日起开展的浙江省第十五届美术作品展览正式闭幕。徐徐退场的观众仍意犹未尽,讨论着展览中自己喜欢的作品。这场为期17天的展览,吸引了5万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前来观展。
这是浙江美术界最具权威性、综合性的大展,五年一届。本届展览共展出713件主题鲜明、风格多元的作品,是浙江美术馆建馆以来展品最多、展线最长的大展。
本届展览自今年2月征稿以来,共收到创作投稿4805件,涵盖中国画、油画、艺术设计、数字艺术与动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是1949年首届浙江美展举办以来,参评作品种类、数量及展出作品数量最多的一届。
走进这场展览,穿梭在各个展厅,欣赏这些形式多样、技艺精湛的优秀作品,艺术的震撼力令人惊叹。在一件件作品中,让我们共同品味浙江美术创作的新面貌和新成就。
图片
本届浙江美术奖雕塑金奖作品《囡囡回家乡》,作者郑晴川。(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新人登台 青春气息扑面而来
这场展览,许多年轻面孔成为主角。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说:“这个大展的特点之一,就是青年一代的自主表现。”
步入展厅,中国画、油画等各个门类的作品,都散发着青春的气息。这些作品的青年创作者,融合时代的历程、生活的经历,不断挑战自我、锤炼自我,为浙江美术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黑色短发、棕色上衣,说话慢条斯理,90后姑娘蔺洁青站在自己的作品《清风徐来》前,向记者讲述她的创作初衷。这幅画获得了本届浙江美术奖中国画类金奖。
“我喜欢户外露营,从研究生到博士生的毕业创作中,我都很喜欢用这个题材,此次的美展也继续沿用。”蔺洁青希望把这种在时下年轻人中流行的生活方式描绘出来,表达一种悠远的意趣。
图片
90后蔺洁青正在创作中国画《清风徐来》(资料照片)。该作品获本届浙江美术奖中国画类金奖。
为此,她下了许多功夫。与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有所差异,蔺洁青在《清风徐来》中大胆选用了粉色、橙色、红色等环境色色彩。于是,我们看到,灯光、晚霞、火光等各类光影映射在画中年轻人的脸上,他们背后的绿草地若隐若现,各类色彩在这幅画里相映成趣。
许江对此颇为赞赏。在他看来,画中表现的当代青年人生活,是神采丰沛的,“真正动人之处在于青年人物塑造的笔墨,而这正是青年创作者自主和自信的表现。”
展厅内,一幅以《多维图景》为主题的中国画,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作品以中国画的笔墨,描绘了现代化的科技场景,传统与科技在其中交织碰撞,不断拓宽着艺术的边界。
80后作者林皖说,以科技为主题创作,源于曾前往浙江高科技公司调研,当时参观了先进的光学技术。画中的用色灵感来自于光学产品展示时使用的光谱。
“为了更好地体现科技感,我在用色上突破传统中国画颜色,大胆使用了荧光色,并用勾线的方法表现灯带、光束,让人物在科技场景中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反光效果。”林皖说,传统文化和新兴科技并不矛盾,她希望在不断尝试中,碰撞出更多意想不到的火花。
油画《山河颂》获此次浙江美术奖油画类金奖,作品以历史人物为主题,刻画了傅抱石、关山月两位大师在创作《江山如此多娇》时的风采和神韵,从中能感受到青年创作者灌注其中的时代气息。
图片
本届浙江美术奖油画类金奖作品《山河颂》(局部),作者吕鹏。
作者吕鹏是一位80后画家。他告诉记者,这幅画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构思,画了几乎100多稿,从构图到尺寸都曾打翻重来,“其实直到现在,我认为有些细节的处理也并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在作品中,吕鹏让人物形象更突出。当山河笔墨与人物相融,整幅画也更具有现场感和气势。在他看来,如果只是简单地描摹当年的场景,那么作品就失去了意义,关键是要用艺术的手法重新构建,表达出两位大师创作时的所思所感。
雕塑作品《囡囡回家乡》、中国画《芳草天涯》、油画《新生》等,都由青年艺术家创作,或从绘画主题、或从创作手法等方面,赋予作品当代年轻人的色彩。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院院长高世名把浙江美术馆上下4层来回走了两遍后,不由得感慨:“最惊喜的就是此次美展许多获奖作品都来自年轻的艺术家,他们在画法、技巧上,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能开拓创新。”
这是属于浙江美术新时代的文化气象。得益于2013年开始的“新峰计划”等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如今,一批批文艺“新浙军”已拔节生长,他们丰富、多样、活跃的创作思维,映射着浙江美术的未来和希望。
新潮涌动 数字科技带来惊喜
从太空史诗到数字生活,从未来科幻到元宇宙洞天……数字科技和艺术的深度融合,成为本届美展的一大亮点。在浙江美术馆一楼的展播厅内,不少前来参展的观众坐在凳子上,仔细观赏银幕上的各类作品。“没想到美展还有这么多新的艺术形态,的确有不一样的观感。”今年35岁的金女士常参观各类美术展,坦言这次又有了新收获。
“数字艺术是本届美展新增设的艺术形式,也体现了浙江美术创作始终与时俱进。”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王敏杰介绍本届美展参评作品时颇为自豪。
这些年,随着数字影像、交互艺术、混合现实、人工智能等兴起,在美术领域,科艺融合也渐成新潮流。在王敏杰看来,这是一种“人文科技双向会通”的创作新领域,科艺融合所涌现的新场景,通过与艺术的耦合,所实现的生产力和创造性张力值得期待。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教师杨树创作的《元念系列》,获得此次浙江美术奖数字艺术类金奖。
图片
数字艺术 《元念系列》(部分),作者杨树。该系列作品获本届浙江美术奖数字艺术类金奖。
“早在二三十年前,在电影工业领域,计算机图形技术在影像生产方面就已经达到了十分拟真的程度。而近几年,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很多技术已经被个人艺术家或小型工作室掌握。基于这样的前提,我尝试着完全用CG技术(利用计算机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技术)来创作一系列动态影像作品。”他说,该系列包含《元念·混沌世界》《元念·共同生活》《元念·迁流之相》三件作品,把自己内心想象的世界用CG影像表达出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非实拍’的影像表达方式很接近中国传统美学观,它不在意还原现实世界的客观对象,体现的是作者重构的内心世界。”在杨树看来,传统艺术和数字艺术之间并不矛盾,归根到底,还是要先经过系统扎实的传统美学训练,才能更好地进行当代化转化。
“美展上新增设这些类目,是时代需要。”他告诉记者,当今是数字影像时代,大量影像媒介已经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的界面,大家对视觉艺术的感知相较从前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数字技术,正在赋予人类更多的极限和可能。通过新的艺术形式来表达我们对美学的追求和解读,是时代发展到今天的一种必然。
获得本次浙江美术奖数字艺术类铜奖的《世界投影:文明的互鉴》创作团队,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
在该团队第一作者、中国美院视觉传播学院社会与策略研究所所长谭彬看来,早些年,就已经有实验艺术进入全国美展的展览和评选,这一届尤为突出。一方面,数字化浪潮下,基于数字媒体的创作形态越来越多,包括许多国家级大型赛事都逐渐以数字媒体的形式进行文化展演;另一方面,这些艺术形态正慢慢成为主流,被越来越多公众接受。
近年来,中国美院也开设了艺术与科技、数字媒体等专业,通过建立教学体系培养更多人才,这都是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比如《世界投影:文明的互鉴》这个作品,作为国美95周年活动‘天问2:文明的互鉴’的开幕影片,创作团队里不仅有老师,还有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的研究生与本科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强项,有擅长做声音的、做游戏的、做三维的。”谭彬告诉记者,片子的启动时间比较长,去年4月就开始创作,经过不断调整,直到八九月才确定整体叙事框架和结构。
作品以中国美院良渚校区为背景,引用了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一块黑曜石。影片中,这块黑曜石就像时空中的一个黑洞,当它在三维还原的良渚校区中穿梭时,表面映射的是人类文明史上各种人物与现场。
“当通过科技手段完成视觉表达、空间构建后,我们所传递的还是中华文化和艺术之美。”谭彬说,如今诸多优秀创意型、科技型艺术产品,为大家提供了理解中华美学精神、认知文化内涵的全新文化场景。
新作冲奖 实力来自根与魂
今年,是美术创作大年。
接下来,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评选及第四届中国美术奖角逐,也将拉开大幕。
在中国美术界,浙江美术一直以走在前列、勇立潮头闻名。王敏杰说,自1949年全国首届美术作品展举办以来,浙江每届都有许多作品入选展览,数量和质量都属上乘。
浙江素有“美术重镇”之称,尤以源远流长的中国画艺术为甚,曾多次攀上高峰。采访中,还有业内人士透露,此次角逐中国美术奖,浙江希望能在中国画上有所突破。
2009年,深具地方特色的浙江中国画,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上的获奖数量曾达到全国五分之一。但此后10年,浙江的中国画作品连续两届在中国美展上“缺席”中国美术奖。“虽然获奖并不是评判艺术水准高低的唯一标准,但中国美术奖一定程度上仍是衡量区域美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
“我们当然希望,浙江能有更多作品在接下来的全国美展中崭露头角。”高世名说,本届浙江美展参展作品质量高、水平整齐,而且杭州还作为这届全国美展雕塑展区东道主,都可见浙江作为美术大省的专业高度。
图片
展览现场。
当前,浙江已选出64件中国画、50件油画作品,参与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评选及中国美术奖角逐。其他艺术门类的作品,则由创作者自行报送。
“中国美术奖是全国美术界每隔五年最重要的一次评奖活动。”王敏杰告诉记者,从历届评选结果来看,获奖作品都从艺术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达等方面,展现了创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新景象,以及艺术创作中的新语言。都是能反映当下时代的代表作品,即便过10年、20年,甚至更久,都经得起检验。
这次,浙江报送的中国画及油画作品,也充分考虑了这些特性。
展厅内,王敏杰指着油画作品《千里故人》说:“这幅作品很写实、也很朴实。你看,一位农民,悠闲、满足地守着自己平凡、幸福的世界。作者崔晓冬画的是这样一幅场景:他多年后重回故里,在儿时的菜场中、冬日的阳光下,与少年时的朋友重逢。透过这幅画,我们能感受到他对童年记忆的缅怀,以及温暖的触动。”
“无论经历过怎样的光阴故事,无论面对怎样的人生,我们对生活的爱、对故乡的情,一样热烈、一如既往。”崔晓冬告诉记者,因此,他满怀愉悦、满怀热情,在作品中用心刻画了记忆里东北的萝卜与白菜。
还有中国画作品《金色土地》,作者沈晓明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派热火朝天的耕作景象。画中人物姿态各异、朴实生动。王敏杰表示:“仔细观察每个人的动作和神态,这都需要深入生活才能描摹出来。”
正如许江所说,本届浙江美展的另一个特色,就是体现浙江美术创作中的“根”与“魂”。
“‘根’在哪里?在文脉、在传统、在经典、在民间、在时代广袤大地。‘魂’是什么?魂是人民,是作为天地之心、五行之秀的人。”在他看来,这样的创作,也代表着这个时代传统艺术深度发展的重要方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浙江美术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展现着新面貌,也期待着新突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