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加快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族群众同心同德团结奋进

七彩云南,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也是各民族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美丽家园。
“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近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云南各项工作的主线,深入推进“文化润滇”,创新实施“枝繁干壮”工程,加快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族群众坚定树牢共同的政治信念、一致的价值追求、高度的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镌刻在普洱民族团结园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的誓言熠熠生辉,是云岭儿女“一心一德永远跟党走”的精神血脉。云南拥有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近年来,我省大力保护弘扬红色文化,引导各族群众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持续开展爱党护党宣传教育,在全省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教育实践活动,举办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70周年纪念活动。坚持党建引领,强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固团结、促发展、聚人心的坚强战斗堡垒,城乡社区治理更加充满活力,各族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各民族在云岭大地创造了多姿多彩、风情浓郁的民族文化。2022年以来,我省聚焦“美美与共”、增进文化认同,创新实施“枝繁干壮”工程,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推动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交融。打造一批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项目,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云南卷》《云南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文献典藏》等,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古籍发声,讲好“四个共同”的云南故事。持续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和民族文化精品工程,连续多年被列为全省十件惠民实事之一。“十四五”以来,共实施涉及文物、古籍、音乐、舞蹈、工艺、服饰等10余种文化类型保护传承项目701项、民族文化精品项目101个。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民族团结进步大舞台等活动,打造火把节、泼水节、目瑙纵歌节等各民族共建共享的中华文化活动品牌,让各族群众在交往联谊中增加了解、增进情感、增强认同。
我省坚持“融”的导向,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深度,促进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制定云南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的实施意见,建成集中安置区2832个,易地搬迁各族群众150万人并积极推行“插花”安置,与15个省区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协调机制,支持创建31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各族群众互嵌融居格局持续深化。
着力加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全省3至6岁在园学前儿童普通话普及率达99%。加强“职业技能+普通话”能力培训,实施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国家通用语言推广普及三年行动计划,大力营造推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氛围,全省少数民族群众会说汉语的人口比例超过98%。
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各民族的价值共识,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党员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融入宣传思想工作大格局,融入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建设20个教育实践基地、304所教育示范学校和一批主题教育馆、主题公园,引导各族群众“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从自在走向自觉、从认知走向认同。加强公民道德和文明风尚建设,将现代文明教育纳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指标体系,持续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促进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云南日报 记者李正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