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清华北大,讲述“两弹一星”精神

通讯员 王秀娟
用史实说话、用事实讲述、用感动诉说……5月10日至17日,青海原子城纪念馆“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带着精心创作、细心打磨的主题宣讲《永不褪色的金银滩——“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走进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高校师生奉上了一场集党史、文物、教育为一体的精品思政课。
图片
中国原子城“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走进北京大学。马清芳 供图
主题宣讲《永不褪色的金银滩——“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讲的是“两弹一星”历史,叙的是“两弹一星”奋斗历程,烛照着以史为鉴的思想智慧,蕴藏着资政育人的丰厚滋养,集中体现了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决策、研制到成功的辉煌历程。
宣讲团成员以情景再现、视频展示、现场讲解等方式,结合原221基地厂房旧址、馆藏实物、照片等形式真情讲述了金银滩草原1279户牧民听从党的号召、服从国家需要,远迁他乡,支援基地建设的真实故事;真情讲述了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邓稼先、郭永怀等一大批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干部职工、人民解放军、警卫部队指战员在金银滩草原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的感人事迹,生动体现了“两弹一星”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图片
中国原子城“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走进清华大学。马清芳 供图
“此次宣讲的排演,需要达到宣讲内容、人员、场景、音效等方面的有机融合。为此,我们对主题宣讲《永不褪色的金银滩——‘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内容的二次创作经过了近三个月的不断打磨和修改,甚至数易其稿,视频画面、配乐,部分人物补充采访,重新写稿,形成了最终呈现给观众的这次宣讲。”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馆长马清芳说。
如何挖掘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在90分钟内,准确地阐释“两弹一星”内涵价值,让宣讲呈现吸引人、感染人、启迪人、激励人,来自原子城纪念馆的五位宣讲员从讲述语言的拿捏、语调、节奏、情感等方面进行训练,主抓宣讲内容的紧凑性、逻辑性,在排练过程中,发现不合理的地方及时进行调整,把情节脉络理清后再进行细排,宣讲效果上力求精益求精。
最终的宣讲感动了在场的清华、北大师生,更收到了清华新闻网、北大新闻网众多线上观众的关注和点赞。
而最终呈现出的情感资源,无疑来自于每一位宣讲员对核工业前辈由衷的敬意,也来自于每一位宣讲员自身的工作阅历和诗性气质。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团委书记张帆表示:“今天的思政课很精彩,很有教育意义,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中有12位在北大工作和学习过,我们再次聆听前辈在金银滩为我国国防事业奋斗奉献的故事,倍感亲切,也为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具有很深的启发,也会激励他们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学习,成长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博士生窦浩明表示:“宣讲结束后,我还沉浸在科学家们在金银滩草原艰苦奋斗的动人故事中。2016年考入清华大学后,由于学习的需要,对核工业发展历程比较了解,今天我再一次深入学习了‘两弹一星’精神的丰富内涵,感触颇深。”
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向新发展格局,新的机遇和挑战更需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弘扬红色革命精神,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
近年来,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阵地作用,用活红色资源,拓展教育功能,打造宣讲品牌,持续在对外宣传推介原子城,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上下功夫,成效显著。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宣传弘扬红色文化为己任,推出更多更好的宣教品牌,延伸宣教触角,扩大宣传力度,提升展示水平,在阵地教育和阵地外宣教上齐发力,扩大原子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助推海北精神高地的打造,为奋力谱写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海北篇章作出纪念馆贡献。”马清芳说。
编辑:王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