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专业就业率近百分百!但大部分人没听过

又逢毕业季,一条名为#她是北大同专业同级唯一坚持读到毕业#的话题引起热议。
主人公名叫林子。据林子介绍,由于她所在的应用语言学专业过于“迷你”,加之身边不断有同学转入和流出,从入学到毕业,她是北大2015级应用语言学专业唯一一位从头读到尾的同学。
关于“冷门专业”的讨论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中。在大众的印象中,冷门专业是那些学生数量和从业者数量相对较少,就业方向也较为狭窄的专业。
冷门专业,真的“冷”吗?
“冷”的或许只是名称
你听说过乌尔都语吗?
尽管大部分人对这个语种都“闻所未闻”,但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乌尔都语专业学生何洋的眼中,乌尔都语是个既有趣又“热门”的专业。
语言,是了解和探索一个国家最便捷、高效的文化基础设施之一。据何洋介绍,乌尔都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同时也是巴基斯坦的国语。
“从字句和发音中,乌尔都语带我敲开了了解南亚地区民族演变和文化发展的大门。”这是何洋四年语言学习下来最真切的感受。
在个体的感知之外,乌尔都语也正在对外交流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何洋告诉记者,近几年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蓬勃发展,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间的政治、经贸、文化交流不断扩大的同时,对乌尔都语翻译的需求已经趋于普遍。而目前,国内开设乌尔都语专业的高校则仅有七所。
我所在的这届毕业生就业率几乎达到100%,且就业去处也都比较理想,和公众印象中的‘冷’形成了反差。”何洋说。
像乌尔都语这样的冷门专业,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北京大学著名的“六代单传”专业古生物,以及中央音乐学院的箜篌、筚篥专业等。
尽管这些专业听起来“冷门”,但他们也有大众想不到的“热”。像是北大2010届古生物专业毕业生薛逸凡,毕业后便被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生物学硕士专业录取,之后又被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医学信息学专业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此外,像箜篌、筚篥等专业,也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乐大典》《经典咏流传》等脍炙人口节目的推介下逐渐“出圈”,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愈发增多。
既然专业本身不算“冷”,他们缘何会被贴上“冷门专业”的标签?
在浙江大学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海峰看来,许多专业之所以“冷门”,很大程度上是印象在“作祟”。
“由于许多专业和公众之间客观上存在‘信息沟’,导致公众对很多专业的理解,其实仅仅停留在表面字义上,缺乏全面、科学的认知,这也导致一些实际中并不冷门甚至很热的专业看起来冷门”。张海峰说。
“冷”中找到方向
在冷门专业就读的学生,也认为专业“冷”吗?
由于课程设置或是在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或是位于交叉学科的“路口”上,很多同学在刚刚踏入“冷门”专业学习的门槛时的确会“懵”。
谈及自己专业的就读体验时,林子说过这样一段话:“曾经的我,吟过诗词歌赋,修炼高数线代;品读经史子集,苦读算法结构;啃过句法文法,train(训练)过神经网络。”
学习过程中,林子的不少同学因为无法接受这份“割裂”,便转去了纯文学或者纯计算机方向,在新同学转入该专业之前,她一度成了“独苗”。
但在专业课带来的“云里雾里”的割裂感之外,林子发现,自己就读的这个“迷你专业”,反而将自己带到了最适合的成长路径上。
林子告诉记者,应用语言学专业设置的课程,其实十分适合想要通过文理兼修的工具去处理语言文字训练的学生,而她本人便是一个既热爱文学,又兼顾理科功底,且打算继续理科课程训练的学生。
找到自身兴趣点的同时,林子也找到了属于自己未来发展的路径。大二伊始,林子便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实验室实习,大三时则发表了两篇人工智能(AI)顶会一作论文。目前,林子正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沿着本科课程铺设好的研究底座,林子在科研的海洋中不断徜徉。
“想得更清楚了”。这是林子回顾四年本科学习后发出的心声。对林子而言,或许应用语言学的规模较小,身边的同学也都没有相对成熟的成长模式,但这也反而使林子更想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最终会选择读博士。
“或许就读于‘冷门专业’,就要面临成长中没有固定的、成熟的、可借鉴的范式,但正因如此,你也更有机会找到最适合自己那条路,探索的过程也会更加有趣。”林子说。
就业“香饽饽”
贴着“低就业率”标签的冷门专业,并不代表在就业市场上就一定“冷门”,很多毕业生甚至还被“热抢”。
像古文字破译人员,便在近些年的就业市场上成了“重金难求”的人才,中国文字博物馆曾以最高10万元/字重金悬赏破译人员。
此外,在河北师范大学去年举办的家政学专业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上,来自京津冀的36家单位便一口气提供了750多个就业岗位,岗位数是应届家政学毕业生人数的28.8倍。
既然冷门专业的就业不一定“冷”,缘何“冷门专业”的实际就业情况同大众体感间存在“温差”?
在张海峰看来,“温差”的出现,实际上是社会劳动分工愈发精细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过往粗放式市场人才供给关系,如今已经在向垂直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市场供需关系发生转变的同时,由于知识鸿沟客观存在,公众自然无法全方位地把握每一个专业最新的就业情况。”
即将奔赴厦门大学攻读嗓音学方向硕士的胡园佳,便是最好的案例。所谓嗓音学,既包含了嗓音医学研究、发音障碍、言语矫治的内容,还涉及艺术嗓音保养、嗓音评估等内容。
“目前,约有三分之一的职业将嗓音作为工作中主要的使用工具,嗓音学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这部分群体,目前嗓音保养与治疗的相关科室也正在各大医院中相继设立。”胡园佳说。
就业之外,我们又应如何看待关于不同专业间“冷”“热”对立?
张海峰告诉记者,尽管目前社会中的确仍存在着所谓“热门”与“冷门”专业对立的认知偏差,但造成这种冷热的原因是多样化的。在张海峰看来,一方面,不同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是劳动力市场中的供给方,企业是需求方,“冷”与“热”受这两股力量的相对强弱影响。另一方面,“冷”与“热”其实也是一个长周期动态调整的过程,受社会需求与行业变化、专业培养计划、宣传与认知度等多元因素的影响。
“许多几年前、十几年前的热门专业,如今也‘冷’了下来。在技术与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如果只是简单地以短周期内就业的热门与否,便去轻易地判断专业存在的价值,不仅容易忽视像物理、数学等诸多基础学科存在的意义,还可能影响就业市场中供需关系的偏向。”张海峰说。
每个专业的可能性,不应被简单的“冷”和“热”所定义。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