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20马上面世了?打不到北美也要威慑周边宵小,既有数量也有质量

跟大家来说说轰-20。事到如今,“20”系列的重器,轰-20是最后一个没有现身的了。这也是大家翘首以待的最后一个“20”重器了。但是对轰-20的认识,实际上最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是有一些疑问的。就说我自己吧,很长时间在和相熟的朋友私下说起轰-20的时候,都觉着这个东西有点是个“鸡肋”。
图片
为什么是“鸡肋”呢?按照现在的技术水平,它的作战半径不可能抵达北美。换句话来说,不可能杀到美国本土,最多杀到夏威夷就已经不错了。不管是隐身,还是超音速巡航,其实各自都有各自的毛病和缺点。这个东西一旦搞出来,肯定是天价。如此算来,花了大力气、用了天价搞出来这么一个重器,最多只能摸到别人的“院子”里,根本到不了人家“家里”。这个是不是有点“鸡肋”呢?
其实我看网上也有军迷们和我一样的想法。这个想法一直到什么时候变了呢?一直到不久前,美国把中程导弹鼓捣到第一岛链上之后,这个想法开始发生变化了。
图片
之前为什么觉得轰-20有点“鸡肋”呢?关键的问题是,当时觉着我们的中导在第一岛链乃至西太平洋,基本上是无敌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战略上最后的一块短板就是怎么样用低廉的常规手段能够打进北美大陆。而恰恰这一点轰-20做不到。
前不久,日本开始搞射程2000公里的中程导弹了。尽管是“战斧”是巡航导弹,也是属于中程导弹的范畴之内。紧接着美国把中导放到了菲律宾。这就意味着,美国接下来要做的一个大事就是把中导推进到第一岛链。这个给整个亚太局势会有一个巨大的冲击。
图片
以往我们的中导在西太无敌的存在,这样的一个事实保证了我们的中程常规导弹的打击力量具有足够的战略威慑力。现在美国把中导推进第一岛链,尽管当下还没有形成什么优势,但是我们的中导威慑力明显就受到影响了。在这种情况下,轰-20的意义就凸显出来了。
其实,中程导弹的这一类东西有一个毛病,那就是单位投掷量的成本太高。拿最便宜的巡航导弹来说吧,投放一个四五百公斤的战斗部需要的成本是多少呢?差不多要100万美元。轰炸机的好处在哪里?轰炸机的好处在于可以重复使用,由轰炸机投下的战斗部,单位重量的成本由此可以大幅度地降低。
轰-20的作战半径摸不到北美,对美国形不成战略级的常规威慑。但是对那些在自己的国土上部署美国中导的国家,却有足够的打击威力,形成足够的战略威慑能力。在缺乏足够战略威慑能力的情况下,美国把它的中导推进到第一岛链,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障碍。有的国家还哭着闹着要发展中导、要把中导拿进来。但是如果我们有压倒性的常规战略威慑能力,这些国家还会这么无所顾忌地把美国的中导请进来吗?
图片
轰-20解决的,恰恰就是这个问题,解决的是一个投掷量和投掷成本的问题。
这就讲到了轰炸机的一个原始的话题,那就是由轰炸机形成的灭国力量的问题。其实,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轰炸机力量的发展一直是朝着这个方向来的。也就是说,要用战略轰炸形成灭国的力量。而在二战当中,这种力量也确实显示出来了。
但是二战结束后,形势发生变化了。一个是核武器的出现。核武器的出现使得大杀伤力的弹药投掷成本可以大幅度降低,第二个威力巨大。与此同时,地面防空武器也出现了突破式的发展。于是轰炸机那种飞临上空投弹的方式慢慢地不灵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轰炸机的优势是否还存在呢?当然存在。一个导弹如果从地面发射打到5000公里的距离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成本?如果挂到轰炸机上,它只需要防区外发射就行了,这个距离可能不过是四五百公里,撑死到不了1000公里。那么这样一来,这个投掷成本要相差多少呢?恐怕我说相差一个数量级,恐怕不过分吧。
图片
从投掷的总重量来说,要想投掷1万吨的弹药的话,如果用导弹投掷,这是一个不得了的数量,可能需要两三万枚的导弹。但是如果用轰炸机投掷呢,可能不过是两三千架次的作战飞行,这个成本大幅度降低了。
讲到这个地方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轰-20不仅是一款轰炸机,而是一个完整的武器系统。研发它的时候,一定要有和它配套的弹药。这个弹药应该是向两极发展的,既有高突防高精度的高成本弹药,也有低突防低成本的廉价弹药。
轰-20一定具备的隐身的特征,使它可以把对方的防空火力圈大大压缩。在大大压缩了对方防空火力圈的情况下,机载导弹的射程也可以不必那么远了。用不着2000公里,甚至1000公里都用不着,有个四五百公里就够了。在这种情况下,弹药就可以有多种的选择。
图片
所以想轰-20,不一定什么都要高大上。有的时候看起来没有那么高大上,但是量大便宜,也可以在某种环境下发挥更大的威慑力。最后想说的一句话是,随着美国的中导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推进到第一岛链,我想轰-20露面的时刻也该到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