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压力锅,但仍是金饭碗,想“逃”的银行人先静静

图片
近日,一条关于银行人的词条#银行还是令人羡慕的工作嘛上了热搜。
曾经躺着赚钱的银行时代已经去不复返,银行不再是体面又稳定的“金饭碗”,在微博关于银行的某条超话,目前已累计10W+帖子,每天都有银行的朋友在下面留言吐槽。
在金融行业的快速转型发展中,银行基层员工常常成为压力传导和风险转嫁的牺牲品。他们不仅要应对日常的工作压力,还要面对来自上层管理和社会变革的双重冲击。
如今,银行已经成为不少基层员工排队“逃离”的地方。
图片
基层的苦,来自于压力传导
压力传导的目的,是为了让员工“拧紧发条”,但目前来看似乎用错了方法。
所谓压力传导,通常做法是将任务或责任自上而下逐级传导至基层,并通过定责、履责、督责、考责、问责等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责任落实链条来压紧压实。
俗话说得好,“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银行员工对于“压力传导”一词,怕是再熟悉不过。
实际上,位处不同视角,所观之景自然各异。在总行,管理层高屋建瓴,握好指挥棒,统筹战略蓝图。但到了分行,下放到基层,感受到的却是一片混沌与资源紧缩的现状。
于是,银行之间卷规模、卷效益、卷产品,最后卷的都是员工的考核体系。
卷,千言万语总结成一句,就是:完不成各种营销指标、职场的冷暴力,以及客户的不理解等。
一位资深银行人表示,银行的经营压力和业绩指标层层传导至基层,从业人数增加,而市场空间却在缩小,员工成了压力的最终承受者。在数字化转型的潮流下,银行希望减少人力投入,但人员只能增不能减,相较于其他行业能够通过裁员应对困境,银行业还需肩负起吸纳毕业生的社会责任。
图片
基层的苦,来自于“转嫁风险”
能上岸的是“人上人”,员工就是“耗材”。
经典货币银行理论认为,银行(法人)是经营风险的,但是如果从微观角度观察,不如说银行(法人)是转嫁风险的,而承担风险的大多是银行的柜员甚至有可能是基层网点的负责人。
另一位银行工作者分享了他身边的实例:
......
昨天还有一条热搜是关于#为啥银行的玻璃那么隔音#,用他的话来讲,这一层厚厚的防弹玻璃房是“避难所”,也是“牢房”,即给客户存取现金,出现短款,要柜员自己补齐;其他非现金业务,出现差错也会考核到个人,由个人承担责任。
在看懂经济《信贷有效需求不足,银行能做的只有躺平?》一文中,也提到了相关的内容,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问责”。
在“贷款终身追责”的微妙氛围中,本该是银行承担的风险,却被基层员工背了起来,员工自然也就“躺平”了。
图片
基层的苦,来自社会义务
从另一种角度讲,银行关心的是经营和利润,而对于公益和监管,是不得不做的事,这也造成了基层员工的窘境。
银行自身的核心业务运营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但员工们却在抱怨中挣扎,因为他们不仅要完成银行分内的工作,还要额外肩负起诸如防范诈骗、社区养老、旅游接待、为外国游客提供兑换零钞服务等社会责任工作。
以往这些职责明确划分给各个相关部门,而今却几乎无差别地压到了银行基层员工肩上。
例如,防治诈骗的重心从追捕犯罪分子偏离到频繁召集银行会议,审查银行员工;甚至有声音指责外国游客减少是因为银行未能为周边商铺准备足够的外币零钞,进一步迫使员工加班加点进行整改。
但他们的工作和薪资回报却是割裂的。高达90%的加班源自这些非银行核心业务活动,而薪资和奖金却仅仅基于银行基本业务的绩效,公共服务部分的付出未得到相应补偿,成了社会义务的“免费佣兵”。
或许在这场角色错位中,真正需要反思的是如何合理分配公共资源与职责,确保每个环节的劳动者都能获得应有的认可与补偿。
图片
诚然,置身于银行业,每一位从业者或许都曾感受到“内卷”之苦。
银行基层员工面对的不仅是繁重的工作量、不断加码的社会责任,还有数字化转型带来的职业不确定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些苦,也并不是因为工作本身,而是这个岗位所带来的价值。要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平衡,关键在于调整心态、提升自我,并寻找工作与生活的和谐共存。
正如一位在北京的银行人所言,“各个行业都不好,还没失业就想开点吧”。
换个角度讲,相较于那些面临失业、或是体力型劳动者,银行这份工作依然承载着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