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书臣等:厚植培育时代新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任务。培育时代新人的要义在于:一是时代新人的核心要求是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培育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二是时代新人需要培养而成,因而培育时代新人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同时,还要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一代,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高度,全面理解培育时代新人的内涵和要求。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度进一步强调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因而,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
一、厚植培育时代新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有关部门先后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2021年教育部印发)等相关文件,充分体现了对青少年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厚植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的战略意义。
1.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者和弘扬者的客观需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因而必须传承好、弘扬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1]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实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青少年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起着基础性作用。因而,必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与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紧密结合起来,“打牢”和“厚植”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之所以强调“厚植”,其意是在“打牢”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加深和增厚这一底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2.激励青少年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现实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紧密相连的。要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源就在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和治理智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新时代青少年肩负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只有打牢和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才能增强历史主动精神,以高度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
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立德”的传统。早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就提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把立德作为最高的目标追求。晋代陆机在《赠顾交趾公真诗》中也写道:“远绩不辞小,立德不在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立德的思想一直贯穿其中。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一直传承着重视立德的传统。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把德育放在首位。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德教为先、以人为本、知行合一等育人理念,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传统美德等育人内容,社会教化、立德修身、实践养成等育人方法,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经验,都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宝贵财富,必须传承好、弘扬好、践行好。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滋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而“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渊源和文化根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5] 我们不仅要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还要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的方法论资源,从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二、厚植培育时代新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的育人目标
从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的角度来说,培育时代新人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等内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并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1.传承民族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6] 这一基因早已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一些错误思潮和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对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少年产生了消极影响。比如,有的教育片面注重技能和特长而相对忽视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有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误解而排斥我们的文化基因等,因而影响了时代新人的培育和成长。为此,必须对青少年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时代新人的“底色”作用,引领青少年时刻提醒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身上流着中华民族的血液,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勇于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2.弘扬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遗产。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其本质要求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功能,要以弘扬传统美德为主线,积极培养青少年学生对传统美德的认知和情感,增强对传统美德的认同感。要把中华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助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同时要结合时代要求,不断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增强传统美德的生命力,提高传统美德教育的吸引力、针对性和有效性。
3.培育担当精神
“担当”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一般作动词,意为“接受下来并敢于负责”。从道德意义上讲,担当也体现为道德情操,即“担当精神”,是高尚人格的体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关键是培育新时代青少年的担当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有关担当精神的育人资源,如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古句名言都充分体现了担当精神并传承至今,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培养时代新人的担当精神,是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且这种担当强调的是要主动担当、敢于担当,要激励他们立志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4.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7]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8]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冲击更加广泛,有些人仍然存在“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崇洋媚外心理,这就迫切需要引领青少年学生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和重要源泉。因而,要把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从文化认知层面提升到文化自信的高度,打牢并厚植文化自信的传统文化基础。只有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才能增强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进而坚定文化自信。
三、厚植培育时代新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的策略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学校具有集中式、系统化、持续性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独特优势,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固本铸魂的基础工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9] 厚植培育时代新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需要从文化传承发展的高度把握以下几个策略路径的着力点:
1.系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厚植培育时代新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课程建设、教育内容、教材编写等方面统筹规划、系统推进。一是要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既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所有课程之中,又要注重挖掘各门课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二是在教育内容方面要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等主题内容,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三是在教材编写和教材修订中要不断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修订和编写好相关教材,编写普及读物。四是要充分发挥大中小学思政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结合。
2.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
青少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不是一日绘就的,也不是某个学段独立能够完成的,必然需要一个从小学到大学的连续培养过程,因而必须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并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协同推进。这个一体化,狭义上是指纵向上的学段一体化,广义上还包括横向上的资源一体化。本文主要指纵向上的学段一体化,即各学段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衔接贯通,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首先要从娃娃抓起,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其次,要按照小学阶段重点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初中阶段重点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高中阶段重点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和践行能力、大学阶段重点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逻辑和要求,不断加深、加厚这一底色,最终把青少年培养成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能
能否厚植培育时代新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关键在于提升其育人效能。一是要守正创新,培根铸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守正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质资源,传承好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创新就是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既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内涵,又要不断创新育人方式方法,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二是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厚植培育时代新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是民族大事、国家大事,要加强各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之间的协同联动,汇聚各级各类学校和全社会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和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三是要贴近实际,实处用力。既要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学段、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又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同时,坚持知行合一,在体验和践行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更有助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
注释:
[1] 习近平.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 求是,2023(17).
[2] 习近平.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8 :22.
[3]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3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2020 :54.
[4][5][6]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1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8 :163-164,170,170.
[7]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2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7 :36.
[8] 习近平.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8.
[9] 习近平. 论党的青年工作[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174.
(作者石书臣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春林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人民教育》2024年第7期
作者:石书臣 李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