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六安茶,为何成为“天下第一茶”?

图片
图片
六安茶考
为何说
“六安茶为天下第一”?
明朝官员、学者陈霆(约1477年-1550年)曾在他所著的《两山墨谈》一书中提到“六安茶为天下第一”。我们知道,六安从古至今一直是茶叶种植、加工、集散的重要区域,而明代“六安茶为天下第一”的说法足以体现六安茶的历史地位,自唐代开始建立贡茶制度距今长达1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六安茶作为优质茶叶的代名词一直长盛不衰。
陈霆曾在六安州为官,仕归隐居后著书仍提起六安茶,并提到“六安茶为天下第一”,我想,这不仅仅是他曾作为地方官员对六安茶的情愫,更是其对六安茶有着充分的了解。翻开六安茶的发展历史,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里,影响远比我们通常印象里的大的多,六安茶曾经作为贡茶和被民间追捧的那段历史,从某种角度也印证陈霆那句“天下第一茶”的论断。
图片
图片
PART.1
贡茶历史之早
六安是我国著名的古老茶区,也是历代王朝贡茶的重要供地。六安依山襟淮,是中国最北的茶区,昼夜温差大,茶树新梢生长慢,有利于茶叶中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等物质的形成和积累。特殊的山区地理环境,茶树与山花为伴,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香味。独特的产区环境孕育而成的六安茶,达到世界顶级绿茶品质。从唐代起,蓬勃兴起佛教茶事活动的推动,六安自唐代始即成为重要的贡茶之地。唐宋时期,六安贡茶属民焙土贡性质,即由地方主动贡献。《旧唐书·刘晏传》记载,“江淮茶橘,晏与本道观察使各岁贡之,皆欲其先至,有士之官,或封山断道,禁前发者。”《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即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开始向朝廷进贡茶叶。这是六安贡茶最早记载,在唐代尚属首次,距今近1400年。
图片
图片
PART.2
贡茶品类之多
在唐代,寿州霍山黄芽被纳入十四个贡茶名品之一。唐宋时期寿州贡茶以蒸青团饼茶为主,兼有蒸青散茶。饼茶有方有圆、有大有小,通称“龙团”、“小凤团”。而当时贡茶所用的霍山散茶便就是“霍山黄芽”,是质高于饼茶的一种芽叶更加幼嫩,采制更加精细,外形更加优美的蒸青散茶。明代六安州(含下辖霍山)芽茶被纳入贡茶之列。2022年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故宫贡茶图典》一书中,收录了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代贡茶,较为系统地对清代贡茶进行发掘与研究。整书用十二章节记述了不同省份的代表性贡茶品种,而这十二章中的第一章就是安徽茶,并且,用以举例的三款安徽茶皆产自六安(含霍山),分别是银针茶、梅片贡茶、珠兰茶。六安作为历代著名的贡茶原产地,品类远不止以上列举这些,这些贡茶,不仅为皇室所用,还作为一种珍贵的礼品,用于经济文化交流。例如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奉诏进藏,带去的嫁妆中就有寿州茶在内的各地名茶。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国王特使前来为乾隆帝祝寿,乾隆将六安茶在内的贡茶作为回礼之一。
图片
(《故宫贡茶图典》)
图片
(《故宫贡茶图典》银针茶)
图片
图片
(《故宫贡茶图典》梅片贡茶)
图片
图片
(《故宫贡茶图典》珠兰茶)
PART.3
贡茶规模之巨
明朝时六安州每年贡茶200袋(每袋重1.75斤)。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六安茶固定贡额,限期入贡。明代史籍《枣林杂俎》专节详记贡茶产地和贡额,明初“国家岁贡。……六安州芽茶三百斤……”全国上贡茶叶的府、州、县共四十多个,而六安州贡茶数量位居首位。弘治七年(1494年),六安州贡茶岁额增至二百袋,计重三百五十斤。因六安州此时分设霍山县,贡额也随按产茶山场面积,分州办二十五袋,县办一百七十五袋。此后,明代贡茶岁额一直未动。
图片
清代,贡茶进入鼎盛时期,清光绪《六安州志》载:“天下产茶州县数十,惟六安茶为宫廷常进之品。”康熙《清会典》记载,江南省岁解芽茶,户部册开四百八十斤,内庐州府六安州、霍山县三百斤,实际纳贡六百三十斤。康熙二十三年添取六安茶一百袋,计一百七十斤,共计额解茶三百袋五百二十五斤,内六安州茶六十四斤十二两,霍山县茶四百六十斤四两,占江南省贡茶总额百分之十二点四。康熙五十九年奉部文,添办芽茶一百袋,共四百袋,计重七百斤。乾隆元年,王公等分家,部檄再添办芽茶达七百二十袋,据此计算,六安州岁额贡茶增至一千二百六十斤。
贡茶制度后来逐步消失,到了清代咸丰年间,其他地区的贡茶已基本终结,唯六安茶入贡仍未间断,直到清王朝灭亡才停办。六安自明初固定贡额入贡到清末结束,长达四百余年,贡额之多,贡品之精,为国内其他贡地所不及。
PART.4
名茶品种之丰
唐朝李肇在《国史补》中说:“风俗贵茶,茶之名品亦众……寿州有霍山黄芽”。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指出“寿州霍山黄芽、六安州小岘春,皆茶之极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集解”里,谈到唐代名茶时,也在“楚之茶”中列有“寿州霍山之黄芽”。明·许次纾《茶疏》载:“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清·袁枚(1716-1797年)在《随园食单》中提到六安产“银针、毛尖、梅片(指在梅雨季节选一叶、二叶制作的茶叶,又为了与尖芽区分开而得名)”,这里讲的“梅片”可能就是“六安瓜片”的前身。贡茶优选于各地名茶,经过千百年来贡茶的演变,不断提高制茶技术,很多贡茶名目受到文人雅士的推崇,从而形成了六安不同历史时期,各具特色的时代名茶。如唐代的霍山黄芽、天柱茶;宋代的六安龙芽;明代的小岘春、贡尖、先春、松萝、龙井、六安雀舌;清代的银针、雀舌、毛尖、梅花片、齐山云雾、六安瓜片、舒城兰花、霍山菊花茶等主要名茶,基本上是从贡茶沿袭下来,至今仍保持和继承着传统生产工艺和品质风味。“六安”二字一度成为好茶的标签,也因声名远扬茶客众多成为不同时期的“销冠”。
图片
PART.5
六安名茶之贵
《两山墨谈》中提到,官员在六安征茶,“有司督责头芽一斤至卖白金一两……”按当时的购买力计算,明代的头芽一斤(约590克)相当于现在人民币600-800元。民国时期,天津正兴德茶叶庄销售的六安多款茶中,“霍山上瓜片”价格为每斤大洋三元二角,青岛泉祥茶庄销售的绿茶“六安仙芝”价格为每斤大洋六元四角,天津泉祥鸿记茶庄销售的“霍山瓜片”每斤大洋六元四角、“六安瓜片”每斤大洋四元八角,在当时的茶叶行情中,这些价格属于高档茶了。瓜片茶早期作为地方土贡品,生产营销量很小,多为豪门富户阶层所垄断。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六安茶市开始兴盛,外埠商人陆续云集六安,坐庄经销茶叶,独山、麻埠、苏埠及六安等集散地,茶行茶庄应运而生,市场竞争激烈。当时合肥、蚌埠、南京等路茶商看好六安瓜片茶行情,互相争夺市场,有的巧立名目把片茶分拣成提片、瓜片、梅片等花色品种;有的从绿大茶中专拣叶片,单独烘焙,名之“蜂羽”,或叫次片,冲售市场;有的哄抬价格,刺激收购,从而使瓜片茶一度出现盛产旺销高峰。据记载,1931年独山交易市场片茶均价(中准价)85.23元/担,大米均价3.12元/担,茶粮比价1:27.3,较兰花、黄大茶价高1倍和3倍,故片茶素有“斤茶斗米” 之说。
图片
(民国时期部分茶庄价目表)
PART.6
制作技艺之精
以瓜片为例,在中国复杂的茶叶谱系中,六安瓜片十分特殊。它也是绿茶中唯一无芽无梗的单片茶叶,采摘要等“开面”(指芽头生长全部成叶),即新梢长到一芽三、四叶或四、五叶时开摘,较其他名茶迟7-10天,谷雨前后是最佳的时期。鲜叶扳片在我国绿茶初制工艺中是独一无二的一道工序。六安瓜片的加工工艺极为复杂,反复长达一周,炒制时分生、熟锅炒茶。生锅杀青、失水,熟锅定型。在茶叶的外形塑造上,更是极尽雕琢之能事。最后的炭火烘焙尤其讲究火工的拿捏,老一分则苦,嫩一分则涩,火工三道工序又分毛火、小火和老火,其它的绿茶都是小火、慢烘,而六安瓜片是老火、大火烘烤,尤其最后一道制作工艺拉老火,非常有特色。如此繁杂的工艺是千百年来六安的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发挥才智创造,才造就了六安瓜片之美名。而六安历史名茶霍山黄芽、舒城小兰花等在制作技艺上也是各具特色,各领风骚数百年。
图片
图片
图片
PART.7
入典次数之频
明朝、清朝的《六安州志》《霍山县志》以及其他一些皖西典籍里,曾记载了许多与六安茶叶有关的诗词,特别是翰林联名的《咏六安茶》尤其被津津乐道。
(明万历《六安州志》)
此外,在我国的一些文学名著中,留下很多“六安茶”饮事情怀,展现出六安茶的历史风范。例如明代长篇小说《平妖传》中,描写用六安茶诊治疾病的神奇故事。《红楼梦》中,提到贾府内常用茶就有六安茶,当时像贾府这样的豪门贵族,能有六安茶,其身价极高。《儒林外史》中,第二十九回描述杜慎卿邀请好友,给友人用了“雨水煨的六安毛尖茶”,第四十二回描写用紫砂壶烹一壶梅片茶,那时的毛尖、梅片都是六安茶中佳品,吴敬梓描述的六安茶饮用方法,足以体现喝得一杯六安茶,乃是高雅脱俗之举。
图片
图片
(清同治《六安州志》)
图片
图片
 · 本文主要引用熊海琴著《六安茶叶史话》有关篇章内容,部分藏品照片由陈孝畅、董洋提供。
来源:六安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