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常谈”继续谈——自序《榕下微言》 李伟明

图片
《榕下微言》 李伟明 著 广东旅游出版社(2024年4月版)
忙忙碌碌又一年。2023年即将过去之际,这部书稿总算完工了。为了与此前出版的同类集子《松间轻语》相呼应,我将这本新书取名《榕下微言》。《松间轻语》是我在赣州市纪委工作时的相关随笔汇集,时间跨度近8年。《榕下微言》则是我在瑞金市纪委工作以来的相关随笔汇集,写了两年,其实主要是2023年写的。
全书主体共95篇文章,我把它们分为三辑:为人须智、为政须廉、为学须实。分别说的是做人、用权、读书等方面的事。其中最核心的,是“廉”的问题。我一向认为,关于廉洁教育,并不需要太高深的理论,只要发自内心把它当回事,一些浅显的道理足矣。它所需的不是讲得多深奥、多精彩,而是经常说,反复提醒。它还不能孤立地就廉说廉,而应适当拓展外延,从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说起。
我这些文章,自然谈不上什么深度、新意,它们充其量就是“老生常谈”而已,但我觉得确实很有必要继续谈谈。比如做人的问题,这是做任何事情的前提。一个人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如果没有正常思维,便可能导致不合常理的行为。所以,理智分析、妥善处置问题,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比如用权的问题,这是公职人员履职的关键。为什么反腐力度如此之大,还是有那么多人重蹈覆辙?与他们毫无纪法意识、毫无敬畏之心有关。如果讳疾忌医,不愿意面对这些问题,迟早会在这方面栽倒。又比如学习的问题,这是一个人素养提升的根源。我觉得,干部应该是读书人,否则,不可能把工作做到极致,不可能在事业上追求长远。
一些干部出事,原因各异,但在根源上,还是因为“三观”不正。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与这些人串在一起的,可能还有若干名老板,以及亲属、身边工作人员。他们相互作用,互伤互害。他们太需要纪法教育约束行为了,太需要廉洁文化滋养心灵了。
教育的方式是多样的,“有效”当摆在首位。对基层干部来说,“大道理”的效果未必理想,从身边事说起,从小切口入手,从切身利益开导,也许更能从内心深处触动他们。重要的是,一定要有人去说,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去说。
基于这个目的,只要有机会,作为纪检干部,我总是在不同场合苦口婆心多说说廉洁教育的话题。不管是对干部,还是对社会各界。我倡导廉洁教育立体化,不仅教育干部,同时教育干部家属和管理服务对象,让大家都认识到“送”与“收”都是害人害己,后患无穷;认识到收起不当得利的念想,让心思一直行进在正常的轨道上,才能让自己走得踏实稳健。每次讲廉政课,我更是职业病般喋喋不休,恨不得把自己掌握的有教训意义的案例全用上。我不管别人愿不愿听下去,能不能听进去,只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一些简单的道理传播给更多的人。我写下的这些“老生常谈”,也试图从这些方面做出努力,让更多的人接受。
赣州多榕树。在江畔行走,常可遇见虬根暴起、冠幅广展的大榕树,是一道让人驻足流连的风景。城区的行道树,也常选榕树。这些榕树原本年轻,但长长的须垂下来,却显得少年老成。很多年前,女儿还在上幼儿园。放学接她回家,一路慢慢走去,她比着哪棵树的胡须更长,不知不觉便走完了数公里的路程。这样的时光,当时只作是寻常,现在回忆起来却感到温馨美好而难得。
榕树根系发达,生命力旺盛,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它们长得高大,而且长寿,很受市民欢迎,赣州人以之为“市树”。看到古榕茂盛苍劲的样子,就让人想起“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这句话。榕树能长到这个境界,说不定还真是因为具备这种“心态”呢。这,也可以说是榕树的真实写照。
同为赣南大地的城市,瑞金的榕树也不少。绵江之畔,便可见历经沧桑的老树,印象最深的是云龙桥附近那棵。到瑞金工作一晃两年多,一届时间已过去约一半。曾经幻想闲暇时江边漫步,累了时,静坐树下,好好放飞思绪。然而,一直没有找到这样的机会。整日总是不得闲,而且近年腰膝劳损,行走已成了一种奢侈。上班的公务大楼院内也种了一些榕树。从食堂到宿舍之间,便有一排,几乎每天都得路过。与同事吃过饭,少不了在榕荫下边走边聊些工作上或生活上的事。有时我便想,如果能像古时那样,工作悠着点,时常在某棵大榕树下与朋友们坐而论道,谈笑风生,岂不快哉?
以前农村人多,没有什么会议场所,人们便常在大树下聚会谈天说地。如今城市化了,多数人已进城,这种场景自然少见了。不妨想象,如果有这样的场所,人们依然三五成群小坐片刻,谈人生,谈理想,谈“三观”,让道理越说越明,让思想越说越正,让涓涓细流汇成滔滔江河,让崇廉拒腐、奉行正道成为时代强音,让遵纪守法、公平正义成为社会主流,那么,文明必将为此前进一大步。
行稳致远,也是一棵棵大榕树的生动实践。榕下,可以让我们深入探索,尽情放谈。
联想到这些,于是我牵强地把这些细微的声音,和魁梧的榕树结合起来,做成了这本《榕下微言》,希望有那么几句并不响亮的话语能够与读者的心弦引发几许共鸣,又因为大家的助力,让它们传得更悠远。
这是我第一部完全在瑞金写成的书稿。以前,从没想过自己会到这个声名不小的地方工作。如今,对这块土地感情日益深厚,以至总想着在字里行间镌刻“瑞金”这两个亲切的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