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消失,大厂反思:“富人”排队消失、阿里京东“动刀”、余承东不敢开直播、大模型开启0元购、理想咽不下纯电这碗饭

图片
作者 | 智谷产业组
图片
大厂集体反思“大公司病”,都被拼多多卷到了?
以前,大家总吐槽大型国企冗员、组织低效,如今这个“回旋镖”不偏不倚插入互联网大厂身上,大厂们越来越像一个小社会了。近日,阿里京东百度等大厂,集体反思“大公司病”。
蔡崇信、吴泳铭在股东信中坦诚阿里有一些“大公司病”的症状。这并不是阿里首次意识到自身“大公司病”症状已经很严重了,今年4.10马云在阿里内网就提到了要“向大公司病开刀,阿里重新回归效率至上、市场至上,变得简单和敏捷”。
京东在紧锣密鼓备战618的关头因严查考勤登上了热搜,为了加强纪律管理,京东新设置“投入你我他,人人爱公司”激励金,鼓励员工投诉和举报身边的“摸鱼”员工
百度资深副总裁崔珊珊也在近日点出了“百度全都有”的多项大厂病,如"向上哄好、向下唬住,加班彰显工作态度"等。更早一些,字节跳动CEO梁汝波认为“最大的危机感是担心字节作为一个组织,正在变得平庸,无法取得新的突破”,“该有的大公司病全有了”,他判断字节的效率比其他优秀团队低30%~50%。
各大平台创始人、高管纷纷自省,离不开拼多多的冲击,以及AI可能带来的大洗牌。
在低价这个点上,淘系和京东没有防守住拼多多的进攻,最新财报拼多多季度经营利润首度超过了阿里巴巴,这是继市值被超越后又一次失守。
京东最羡慕的是拼多多的高人效比。拼多多仅以京东三分之一的收入体量,做到京东接近3倍的利润。相比拼多多的1.3万名员工,京东超过50万的员工数量让刘强东一直背负着巨大的成本压力。
“大公司病”让大厂变得又肿又慢,增长变缓,更可怕的是迟钝,丧失创新精神,对外界的变化以及对未来预判的敏感度在降低。比如在几年前,中国还有望挑战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主导地位,但ChatGPT在美国诞生,让互联网大厂们既震撼,又气馁。
互联网的大洗牌,最大的变量可能会是AI,大厂们都输不起。
在应对“大公司病”上,组织变革、人员优化、业务调整是“三把斧”。比如2023年阿里“1+6+N”组织变革,媒体统计,一季度阿里少了超1.4万人,与两年多前的高峰期相比少了5.4万人。
当然,能克服大公司病,眼下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去打仗,去开辟新业务,业务一旦停下来,全是问题。
图片
618王炸单品!“0元购”大模型时代来了?
万万没想到,最早开启618大促的是AI大模型。
自本月15日火山引擎宣布豆包主力模型定价降至0.0008元/千tokens后,业内有头有脸的大模型厂商纷纷跟进。
5月21日,阿里云通义千问主力模型Qwen-Long输入价格降至0.0005元/千 tokens,降价幅度为97%。
没想到,大模型计价在飞速进入“厘时代”后,一跃又进入了“免费时代”。
看到同行不要底线了,百度、科大讯飞和腾讯云一着急一上火,直接宣布各家的主力模型免费开放。
看参战的几家企业就知道,这是互联网企业把那套“降价圈地”的玩法在大模型上的平移。
触动价格战开打的因素,则在于:
第一,大模型研发成本高企,再不商业化,就真玩不起了。例如,华为大模型的负责人田奇就提到,大模型开发和训练一次需要约1200万美元。
百川智能的王小川表示,每1亿参数对应训练成本在1.5-3万人民币之间。一个千亿级参数的模型单次训练就要花费3000万-5000万。
要支撑高额的训练成本,显然需要跑通商业化。
降价就是第一步。不过,从降价的产品来看,字节、阿里和百度降价最狠的都是轻量化的模型版本。
所以,免费只是大厂获客的噱头。真要用的精,还得上升为进阶的付费版本。
第二,当前大模型的技术突破已经来到了瓶颈期。参照共享单车和充电宝,过往价格战往往发生在那些同质化严重的商品服务上。
今天,AI大模型的技术突破也遇到了瓶颈,比如GPT前三代都有质的飞跃,但从GPT-4到最新的GPT-4 Turbo就不那么明显了。
所以,当国内大模型屡屡声称“超过”GPT-4时,他们必然也将经历技术突破的平台期。当前又逢AI应用大规模爆发的前夜,技术理应为应用落地让位。
不过,只要价格战奏效,在用户数据的井喷下,大模型的性能迭代将更快、更容易。但这也意味着,只有实力雄厚、弹药充足的大厂才顶得住价格屠刀,也意味着又有一大批大模型初创公司见不到明天的太阳。
当然,要是训练出能接棒GPT-4 Turbo的模型,那就另当别论了。
图片
说要对标劳斯莱斯,余承东为什么不敢开直播?
上半年最喜感的名场面,由余承东贡献。
5月21日,余承东透露称,与江淮合作的产品名称还没有定,但可能要做百万级的,非常高端的,对标迈巴赫,劳斯劳斯Phantom(幻影)这个级别的,甚至要比它们“更豪华、更高端、更舒享”。
华为和江淮在“爱跑”车型上早有合作,只是最高配的一马当先602,定价也不到20万元。而即便是2010款的二手幻影,都要接近400万元,两者之间相差20多倍。
这很余承东。和他以前的数次表态相比,震撼度依旧,但显得心虚了很多。
因为在这之前的北京车展上,余承东接受了汽车博主“詹志斌同学”的采访,在谈到很多网友期待余承东直播时,他一反常态地表示“我觉得太高调了,一直都把它拒掉了”,“我们公司是一个比较严谨的公司,我再考虑再犹豫下”。
开直播比对标劳斯莱斯高调?怕是有什么其他的难言之隐。
一方面,此前很多车企老板开直播,主要是被小米SU7逼的。性价比高不说,销量上还大获成功,急得只能开直播亲自带货。
但华为明显不愿意这么干,毕竟大家都是做手机转行的,两家在手机业务上还是死对头,华为还比小米先进入汽车制造行业,结果被一个后来者逼得开直播,掉面儿。
另一方面,余承东可能的确有些心虚。毕竟之前华为智驾在山西起火烧死三人的事故,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平息下去了,余承东真到了直播间里,被网友们寻根问底,你让他怎么回应呢?
所以,对标劳斯莱斯是余承东“遥遥领先”的生活方式,但管住嘴是华为的底线。
图片
“富人”正排队从抖音消失
5月21日,网红圈经历了“小地震”:王红权星、鲍鱼家姐、柏公子等多名拥有百万级粉丝的炫富网红博主账号被封。
假富豪远远多过真富豪,炫富网红有自己的赚钱逻辑——靠炫富致富。“打造网红炫富人设—吸睛引流—流量变现”,已形成从策划、文案到拍摄的“一条龙”产业链。
第一步,打造人设。人设河北“少爷”王红权星自诩全身没个8位数不出门,全国各地房产价值十几个亿;鲍鱼家姐则自称是广东的豪门阔太,坐拥三亩豪宅,拥有整副帝王绿翡翠,逛自家花园中途还得歇一歇。
据棱镜的报道,各大内容平台上被展示出豪车已远远超过了国内的实际保有量。但真假不重要,只要晒的生活越纸醉金迷,越能满足网友的猎奇心和窥私欲,越能得到泼天流量。
第二步,素材共享。炫富素材买卖已成产业链,只要花几十元钱,就能买到多达几G的“制造富豪”的素材,旅游、豪车、奢侈品、豪宅、直升机等图片视频素材应有尽有。
除了虚拟商品,实体“炫富”产品的购买和租赁也十分便利。在电商平台上可轻松花费数十元,买到各种豪车的车钥匙,花费数十元一天可以租到各品牌的名包。在王红权星被封后,就有翡翠卖家称王红权星曾向自己借翡翠拍摄。
第三步,直播带货收割粉丝。王红权星自称家里有矿,但在直播间推销几百块钱的杂牌面膜。另一位炫富博主柏公子则被曝光曾出售假货给粉丝,并在去年2月被粉丝集体举报封禁。
炫富没有罪,但影响团结,毕竟眼下遍地是开滴滴、送外卖的失意人,让大家产生“众人皆富我独穷”的落差感就不好了。
图片
一季度利润暴跌,理想还咽不下纯电这碗饭
短短三个月,理想就要从已盈利的新能源车企名单中划名了。
5月20日,理想汽车发布2024年一季报。财报显示,报告期内理想汽车营收256亿元,同比增长36.4%。经营利润-5.85亿元,同比下滑2.3%。
流水多了,赚的钱却少了。从财报数据看,理想一季度的研发和销售管理费用都超过了30亿元。联想到上周理想在智驾等几个部门大刀阔斧裁员的新闻,看来,理想要实现理想,第一步还得是降本增效,挤挤人才水分。
更为关键的是,2024年一季度,理想汽车自由现金流为负51亿元,去年同期为67亿元,上个季度为146亿元。
若真要找人背锅,首当其冲的必然是MEGA。
预期中,MEGA能以月销6000辆的水平拉动理想其他纯电产品,所以,理想从去年开始就不断招贤纳士。伯虎财经提到,2023年理想职员从19396增加到了31591人,其中研发人员6726人,占比达到21.29%。并且,理想在物业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上的投入也环比增加了45.7亿元。
看得出来,理想为想象中“MEGA的一炮而红”准备充足。但奈何MEGA与预期大大偏离,即不叫好,也不叫座,最新月销停留在了671辆。
理想CEO李想也公开承认过,纯电产品在经验节奏上出现失误,并且影响到了L系列产品的销售。
从交付车辆看,理想一季度汽车交付80400辆,其中3月份仅交付2.9万辆,成为唯一一家销量未恢复到春节前水平的新能源车企。
MAGA的失利,让李想多交了近200亿的学费。
作为补救,理想将纯电SUV的发布计划全部推迟到了2025年。但纯电产品的打造,离不开补能生态的完善。
如今的理想,失利于纯电,困于智驾,落后于补能。要再迎头赶上,是得好好补补课了。
图片
56家出版社抵制京东6·18,董宇辉会是解药吗?
第一个抵制6·18的行业出现了。日前,上海出版社经营管理协会联合清华、北大出版社等56家出版社,发布《联合声明告知函》,决定不参与江苏圆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下称圆周电子,系京东电商平台公司)的促销活动。
此前,出版社大多都会选择与圆周电子合作,毕竟中国人更愿意花3小时刷短视频,实体书越来越不好卖,而线上渠道是卖书的主阵地。
但两者间存在根本矛盾,出版社认为促销会让自己的利益受影响(目前大众图书的利润不足10%,参与促销利润将直接清零甚至赔钱),电商觉得不加大折扣力度就失去了促销的意义。
只是这一矛盾存在已久,怎么现在突然爆发了?或许是今年年初董宇辉的一场卖书活动,又让出版社们看到了新的可能性。
四个小时内大卖百万套《人民文学》,成交金额1785万元,一度超过其全年的销量。
如此辉煌的成绩,董宇辉本人在直播时偏重文化知识输出,和由此营造出的文化属性立下了汗马功劳。
事实上,短视频直播电商已经成为了图书零售的主要渠道。从早期的京东、当当货架电商时期,再到直播间短视频,图书的销售渠道不断变化。《报告》称,2023年短视频电商呈高速增长态势,同比增长70.1%,成为带动整体零售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
早在2021年6月,@浙江文艺出版社 就开始用抖音账号直播卖书。据抖音电商发布的数据显示,抖音电商2023年售出图书超4亿单,销量同比提升127%,《狂飙》《鳄鱼》成为年度最受欢迎新书。
过去一年,包括中信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中华书局等在内的50余家出版社,在抖音商城销量翻番。可以说2024年,直播卖书已被多数出版社接受并实践。
又能维护出版社利益,又能培育出版社自己的IP,前景光明的直播卖书,已经对传统的电商卖书形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这或许是出版社们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对电商平台施压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