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峄城区成功申报第二批“信用交通县(市、区)”!枣庄市全面推进“信用交通市”建设

5月27日下午,枣庄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枣庄市‘信用交通市’建设”新闻发布会,枣庄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启明作新闻发布。
图片
孙启明介绍说,近年来,枣庄市交通运输局全面提升交通行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加强交通运输信用体系建设,研究探索了一系列工作措施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
。建立了枣庄市交通运输信用建设领导小组和日常工作机构,由市局政策法规科牵头,枣庄市交通运输系统各单位(部门)明确专人参与,形成网格化的工作机制。加强与省、市信用管理部门的联系沟通,及时掌握上级精神和要求,接通“天线”;结合枣庄交通工作实际,认真思考,谋划工作,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和推进会,抓好政策“落地”;强化信用体系建设任务分解、督办、考核和通报,使政策见效。
加强规范建设,构建高效管用的制度体系。
结合枣庄实际,出台了《枣庄市出租汽车质量信誉考核办法》《枣庄市道路旅客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实施办法》《关于开展“信用交通市”建设工作方案》《枣庄市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信用评价奖惩措施任务分工》《枣庄市交通运输局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办法》等信用规范管理文件,涵盖客运、货运、驾培、维修、安全、出租等各个重要领域,一系列制度方案的制定,逐步构建了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交通运输信用管理制度体系,为交通工作提供了信用支撑。
加强信用引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聚焦工程建设、运输物流、交通出行、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依托车辆、船舶、公路、港口、厂站等场所,积极开展“诚信守法,一路畅行”主题宣传活动,积极营造诚信守信、合法经营的浓厚氛围。组织开展“信用交通宣传月”“诚信兴商宣传月”等诚信创建活动,大力弘扬诚信美德,提高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服务意识和品牌意识。广泛普及法制知识,增强从业人员的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逐步形成以守法、履责为核心的交通运输行业诚信文化。
加强行业指导,加快推进信用试点建设。
信用体系建设是政府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枣庄市交通运输局着力打造“信用交通市”,2023年,枣庄市薛城区、山亭区、市中区交通运输局成功创建“信用交通县(市、区)”建设典型单位。2024年,滕州市、峄城区交通运输局成功申报第二批“信用交通县(市、区)”试点单位。力争2025年全域建成“信用交通县(市、区)”,切实形成试点先行、系统联动、全面推进的良好格局。在试点建设过程中,通过建立信用工作定期沟通机制,及时收集整理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典型案例,总结提炼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经验做法,将信用政策、信用措施、信用理念融入到实实在在的工作中,让老百姓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信用带来的实惠。
加强信用监管,实施切实有效的奖惩措施。
一是做好信用信息公示。2023年,市交通运输局共公示行政许可案件3367件、行政处罚案件2565件。二是开展信用评价。2023年,市交通运输局对27家出租车企业、18家危险货物企业、6家旅客运输企业、16个工程施工企业开展信用评价。对52家一类企业和1200家二类企业开展安全信用评价。三是实行差异化监管。对不同信用风险水平的监管对象采取不同抽查比例,实现精细化监管。2023年共通过“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企业72家,全部按照信用等级进行抽取,信用结果运用率达100%。强化安全生产信用管理,对全市交通运输企业按照信用等级实行分类分级监管。四是开展信用修复。建立“三书同达”机制,主动告知提醒市场主体进行信用修复,及时恢复信用等级。开展信用约谈,指导信用主体消除不良影响。五是实行信用奖惩。对信用考核良好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和便利,在扩大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审批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在社会采购道路运输服务、招投标等方面给予重点推介等,使诚实守信者真正受益。对信用考核不合格的企业和从业人员,加大监管和制约力度,严格实施惩处措施,对存在严重诚信经营问题的企业,依法依规限制业务发展,使失信企业和人员一处失信、处处受制。
信用交通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 下一步,枣庄将继续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信用体系建设,以“信用交通县(市、区)”试点工作为载体,聚焦事前、事中、事后全环节信用监管,加强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评价、事后信用奖惩,不断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真正实现“让守信者一路畅通,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加快推进“信用交通市”建设,为枣庄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交通信用支撑。
强化信用信息归集运用。
组织开展交通运输建设市场、运输市场、安全生产等领域信用评价工作,推进交通运输企业失信管理。将信用核查纳入行政审批全流程,在对行政许可进行符合性审查时,将各类不良行为纳入信用管理。设置行政许可信用绿色通道,对信誉好的,按照“应减尽减”的原则,大力压缩审批时限。
强化信用奖惩和修复。
拓宽信用奖惩应用范围,重点加强信用奖惩在安全生产、超限治理、工程建设等领域的应用,及时通过网站公示奖惩案例。依法依规进行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认定并向社会公示,组织开展失信主体信用修复和异议申诉处理工作。联合市发改委细化完善行业信用修复机制,畅通信用修复渠道,公开信用修复方式,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失信主体申请信用修复,切实保障信用主体合法权益。
强化信用监督管理。
依托“互联网+监管”平台,根据不同信用状况实施差别化监管,加快构建“守信者无事不扰,失信者利剑高悬”的奖惩格局。在行政审批、市场准入、招标投标、表彰评优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充分发挥信用对提高资源配置、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作用,推动“信用交通市”和“诚信枣庄”建设走深走实。
强化信用文化建设。
在枣庄市交通运输领域积极开展“信易+”守信激励工作,持续推进交通信用场景应用,让更多的诚信主体享受到信用交通的红利,不断提升公众对信用交通建设的获得感。积极开展“诚信建设万里行”“信用交通宣传月”等主题宣传活动,大力传播交通运输诚信文化,宣传诚信理念、弘扬诚信典型。鼓励各区(市)交通运输局结合实际开展特色主题活动,全方位讲好信用交通故事。
薛城区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滨,山亭区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贾传亭,市中区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交通运输服务中心主任孙晋涛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附:记者问答实录
记者:
请问薛城区在信用交通便民惠企方面有哪些举措?
王滨:
薛城区交通运输局在市局指导下,创新实施了“信易+”工程,加快推动信用交通建设与群众日常生活相融合,营造褒奖诚信的社会氛围,使诚信主体获得更多便利优惠服务。
一是持续释放惠民红利。实施“信易+”工程,推出“信易+汽修”“信易+驾培”“信易+检车”激励守信应用场景,市民在进行机动车维修保养、驾驶培训、车检时,凭借枣庄市个人信用积分(榴花分)级别,可享受不同程度的费用减免,让更多守信市民享受到信用交通的红利。目前,全区已有14家企业参与推出“信易+”激励场景,发放宣传品等1.2万份,惠及2000余人。
二是优先服务诚信主体。结合“放管服”改革,全力打造“信易办”窗口,营造诚信优质的营商环境。研究确定“信易办”事项清单7项,信用评价等级为A级及以上的诚信主体,在办理清单内事项时,可享受“绿色通道”服务,实现了“信用赋能、办理提速”。去年以来,累计办理核发、补发、换发车辆营运证3299件,年审车辆营运证7500件,换发从业资格证件1077件。
三是强化诚信宣传引导。创新宣传方式方法,组织开展“诚信兴商 你我共筑”等活动,广泛宣传“信易+”工程,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不断提升“信易+”工程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在“信用交通·山东”网站等媒体发布宣传信息20余条,“信易+”典型经验被《光明日报》客户端、交通运输部信用交通微信公众号宣传推广,有力推动了“信易+”工程走深走实、深入人心。
记者:
请问山亭区交通运输局是如何积极探索开展“信用+品牌”系列场景应用,推动交通信用元素在社会蔚然成风的?
贾传亭:
近年来,山亭区交通运输局将山亭交通发展集团作为信用交通试点企业,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性公益企业独特优势,打造“诚·达四海信·易出行”品牌,积极引导群众在守信激励上发力,信用等级AAA级的群众可享受“免费乘坐公交车”、停车场设置的公共洗车处“免费洗车”服务(针对集团内部星级员工)、信用等级AA级的群众可享受“半价乘坐公交车”、优先购票、充卡等优先服务。目前,受惠群众达400余人次,在社会上充分营造了“信用有价值,守信有力量”的浓厚氛围。
下一步,山亭区交通运输局将继续抓牢交通运输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拓展信用交通覆盖面,持续推进信用承诺、信用评价、信用奖惩、诚信宣传、“信易+”产品应用等工作,进一步推动交通信用元素在社会蔚然成风。在此,也希望各位媒体朋友们多提宝贵意见建议,为信用交通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记者:
市中区交通运输局在信用交通建设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孙晋涛:
信用体系建设是政府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区在推进“信用交通”建设过程中,在信用制度建设、信用宣传、信用惩罚运用、信用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
一、开发信用+应用产品,抓实信用建设指标体系。印发了《枣庄市中区交通运输局“信用交通县”建设工作方案》,超额完成信用修复、信誉考核等31项创建指标;设立应用场景,创新“信用+维修”“信用+教育培训”“信用+出租”等9个信用产品。
二、加强信用宣传力度,弘扬诚信文化理念。聚焦行业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和重点人群,开展“诚信建设万里行”和“信用交通宣传日”等活动。2023年,开展“信用宣传”进社区3次、进企业16次,在“信用交通”山东网站上稿一把手谈信用1篇、公示信誉考核4起;在国家省市级等媒体共发表信用稿件26篇。全区交通行业形成了“守信受益、信用有价”的价值导向,各企业更加知信、守信、用信。
三、加强执法检查,倒逼诚信守法。依托信息公示系统,将企业经营行为向社会公开,拓宽监督渠道,倒逼企业诚信经营、守法经营。同时将执法处罚与信用修复结合,在处罚的同时发放信用修复告知书,指导企业及时在信用网站整改,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2023年以来,归集行政处罚信息600余条,完成修复失信信息18条,完成信用修复200余起,推送信用信息30余条;品牌培树“雷锋车队”和“交通老兵服务站”分别获得区、市等上级部门表彰。
四、加强信用考核评价,运用信用手段加强监管。建立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差异监管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机制。重点在交通运输工程建设、道路运输、农村公路养护等领域推进落实信用承诺制应用,研究轻微违法行为告知承诺制,编制执法事项清单。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李子锐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