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街“藏着”千年古賨文化 渠县“賨人里”成非遗打卡地

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罗轩 摄影报道
每当夜幕降临,“賨人里”就会热闹起来。在这里,人群熙攘、霓虹荡漾,秦砖汉瓦、汉服唐装——景致应接不暇,游客一眼千年,一幅幅时空交错的画卷,真实,却又虚幻。
图片
“賨人里”入口处的“罗家桥”。曾业 摄
“賨人里”,2022年成功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的非遗旅游街区,是一条特色文化商业街,位于四川渠县。秦汉时期,渠县为古代賨人主要生活地域。《华阳国志》载:“宕渠盖为故賨国,今有賨城。”古賨国都,旷古悠远,賨人精神,传承不断——新时代背景下诞生的“賨人里”由此得名。
賨人,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给渠县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那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如何实现转化?近期,封面新闻记者走进渠县,在市井烟火的闹市中,在历史交融的博物馆里,在自然闲适的田野间,寻找答案。
图片
非遗传承体验是“賨人里”的特色之一。曾业 摄
一眼千年“賨人里”
渠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公元前314年,秦置宕渠县,距今已有2338年建县史。在“賨人里”,不少古賨文化元素,还珍藏着渠县的历史记忆。
“‘賨人里’呈汉代建筑风貌,集餐饮美食、休闲娱乐、购物体验、文化展示于一体。”街区管理人员告诉记者,这个街区虽然不大,只有“五街七桥”,但人气特别旺,既是本地人的“会客厅”,也是外来客的“打卡地”。
图片
“賨人里”街区上的文创产品展示活动。曾业 摄
“街区以古賨文化和渠县传统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在管理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漫步“賨人里”,既能体味到市井的繁华,也能感受到民俗文化的薪火相传。整个街区都以还原渠县古賨文化为核心,从景点打造到美食、娱乐、表演、购物等功能区分类,都有各色手法穿插交织,让人有一种闯进虚拟现实世界的错觉。
“賨人里”特色街区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街道全部设置为步行街。汉服走秀、賨人巡街、文创展示、非遗体验、川剧表演……古賨文化演绎和渠县传统民俗展演已成常态。在这里,游客可以在丰富的文化元素浸润中,品尝渠县各地的特色美食,感受丰富多彩的现代业态,既感受宕渠文化,也体味市井繁华。
图片
渠县城区内的汉服走秀表演。曾业 摄
2022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公布“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賨人里”成功入选非遗旅游街区。
賨人“七姓”续古今
透过“賨人里”看“賨人”,是游客体味巴賨文化的重要内容。賨人生活在渠江流域长达3000余年,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为后人留下了诸多集体记忆。
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据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賨,原本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所交的税赋,賨人,就是缴纳这种赋税的人。
“賨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呼,但是賨人的姓氏都被保留了下来。”渠县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殷夏时期,称彭人,或称“板楯(木质盾牌)蛮”或“七姓蛮”,“賨人里”街区内的“七桥”便是根据这七种姓氏命名的。
何时称賨人?据《晋书》记载:“秦并天下,以为黔中郡,薄赋敛之,口岁出钱四十,封其大小酋长为王、侯、邑君。巴人呼赋为賨,因谓之賨人焉。”该负责人解释,《华阳国志·蜀志》有记载印证——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取商于之地黔中郡”,英勇善战的板楯蛮参与了征战,战后论功行赏,获得年人均缴税四十钱的优待。“能获得这种优待的人被称为‘賨人’,从此,‘賨人’便出名了。”
图片
渠县賨人谷景区一角(渠县文体旅局供图)
以“奇山奇水奇石景,古賨古洞古部落”著称的賨人谷景区,有全国唯一的賨人穴居部落遗址和賨人文化陈列馆,系统地展现了古賨人生活的场景、习俗和历史。
古代賨人为了居住生活、抗击外侵,在悬崖上择洞而居,逐步形成穴居部落。景区内遗留下来的賨人穴居群,上下相通、左右为邻,有石梯、甬道、栈道相连。穴居建造有山寨大门。洞穴内,在岩石上凿成的神龛、石灶、石床等一应俱全,曾出土砍砸器、石锛、耳坠、兽骨梳、骨针、陶纺轮等文物。
图片
古代賨人凿出来的“石灶”遗址。(賨人谷景区供图)
“阙里賨都”向未来
在历史长河中,賨人生生不息。他们天性劲勇,在历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先后建立了賨国(四川渠县),襄国(河北邢台),成汉国(四川成都)。
賨人历史,风云变幻;汉阙屹立,故事相传。渠县现存六处七尊汉阙(全为墓阙),数量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国汉阙之乡”。这些屹立近两千年不倒的汉阙,不仅记载了汉代的建筑、美术、书法,同时也将当时传诵的各类人物和故事在汉阙上进行了雕刻,以教化后人。这些雕刻中,有一些用“写实”的手法复刻了汉代街景,再现了汉代历史风华。
图片
渠县城坝遗址出土的部分瓦当。曾业 摄
东汉名将车骑将军冯绲,东汉巴郡宕渠(今渠县)人,一生历仕汉顺帝、冲帝、质帝、恒帝四朝,曾两次南征,战功卓著,《后汉书》有传。现坐落于渠县土溪镇赵家村的“冯使君阙”,经考证,阙主冯焕,在汉和帝永之元年到汉安帝建光元年以来,相继担任尚书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刺史、幽州刺史,便是冯绲之父。
渠县中国汉阙文化博物馆馆长唐硕介绍,冯绲在东汉中后期对古宕渠城做了增修。冯焕父子都曾身居朝廷要职,以他们为代表的宕渠世家大族,在古宕渠城世代经营,死后均葬于城坝遗址。比较有名望或者身份地位较高的墓葬,都设有墓阙。“城坝遗址出土的汉砖,我们馆内共收集到约6000块。汉砖是汉代墓室建造的主要材料,同时也用于营造宕渠城。”
图片
渠县城坝遗址。(中共渠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阙里賨都,忘忧渠县;一眼千年,梦回大汉!汉阙雕刻的街景中,商肆杂陈,楼阁宴饮、车马出行,与千年之后的“賨人里”遥相呼应。
当代“賨人”从汉阙中走来,正昂首阔步,朝着“打造巴文化探源融合创新发展高地”的目标,迈向全新的未来——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