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举措打造社区医疗“15分钟服务圈”百姓看病更便利

封面新闻记者 周家夷
不用去大医院“打挤”,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有大型医院的专家坐诊,不论是慢病管理还是康复运动指导,或是心理健康咨询辅导,都能快速得到解决,社区成了不少居民健康管理的“第一站”。近日,记者走进高新区的芳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肖家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桂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探访这里的特色专科诊疗。
数字疗法落地社区 为亚健康人群“私人订制”运动处方
5月17日,芳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运动康复室里,市民小刘正跟着屏幕上的指导进行有氧运动,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她的心率水平,这是一套由大数据生成的针对小刘身体情况“私人订制”的“运动处方”。
图片
患者在芳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动康复室接受“运动处方”
“我已经做了一个多月了,刚开始的时候稍微活动一下就累,后来就轻松了许多。”小刘说,她今年30岁,做行政工作,平时经常久坐、不运动,今年体检时发现血压略高,于是下定决心要调整身体素质。听说社区有了运动处方,于是过来试试。
健康管理师赵越介绍,这种“运动处方”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智能可穿戴设备、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等方式了解患者的基础情况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此外,每个患者身后还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做支撑,团队由主诊医生、康复治疗师及随访人员组成,采取“N+1+N”模式,结合数字疗法为患者服务。
芳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双庆介绍,2023年10月以来成都高新区芳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探索数字疗法在社区居民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将“数字化运动处方”与社区慢病健康管理相结合,率先启动“数字化运动康复”项目,成为成都市首个将数字疗法应用于居民健康管理的基层医疗机构。
图片
芳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功能评估运动康复室
截止2024年3月底,芳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筛选各类患者500余人参与数字化运动康复项目,309人通过了心功能康复评定,其中182位患者选择了数字化运动管理服务,转换率为58.9%。以一疗程(单月)20次运动量计算,182位患者人均运动次数15.8次,依从性达79%。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5岁(年纪最小的不超过20岁,最大的超过70岁),部分患者进行运动康复治疗后,异常生理生化指标得到控制或改善,经专科医生诊断评估后已遵医嘱进行药物剂量调整,获得了科学的健康管理。
“聆心小屋”建起心理健康“15分钟服务圈”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今年3月起,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李春芽医生开始在桂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聆心小屋”坐诊,“有个患者就住这附近,以前她去医院就诊非常远,现在在社区就能看到我的门诊了。”李春芽医生说,对于心理疾病患者来说,连贯、稳定的就诊和干预非常重要,在社区就能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对患者来说更便捷,依从性也更好。
桂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聆心小屋”
据了解,“聆心小屋”是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和成都高新区合作共建的全市首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心理驿站,在成都高新区桂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地。“聆心小屋”心理驿站创新构建“医企校社”四方联动机制,依托“互联网+”及“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等技术,系统架构起“3支队伍”和“1个平台”,即:由上级医联体专家团队、中心专业人员和心理咨询师组建的核心团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筹社会各方资源,共同促进辖区居民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打造源头预防、预测发现、心理疏导、危机干预、转介服务的心理服务闭环体系。
桂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聆心小屋”
近年来,桂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健全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围绕科普宣传、心理咨询、评估、干预、治疗开展全链条服务,建立一站式心理服务中心。比如,“聆心小屋”的专家团队会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工作,日常化开展心理科普讲座和团体活动,实现专业服务全覆盖,逐步提升心理健康意识,依托社区心理服务网络,通过线上+线下服务模式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工作,对于筛查中发现的异常指标人群,由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专家等制定专项干预方案,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此外,中心还完善转诊机制、早治疗,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和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专家团队,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转诊等便捷服务,推进心理健康“15分钟服务圈”建设。
完善基层呼吸慢病特色专科建设
1月24日,88岁的张婆婆因肺部感染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检查,症状缓解后转到肖家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入院后,医护人员悉心治疗和关心,张婆婆的病情很快得到了缓解。出院前,张婆婆特意给医护人员们写了封感谢信。如今,她已经第三次在肖家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了,“以前总是去大医院,比较麻烦,现在社区就有专家,很方便,这里的医生护士服务态度也很好。”
图片
成都高新区肖家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据了解,成都高新区肖家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互为医联体单位,一年多以来,双方紧紧围绕医联体内涵建设,共同搭建基层呼吸慢病特色专科建设项目,以医联体内呼吸病专家为核心,建立起“防诊治康一体化”、“中西结合一体化”、“分级诊疗协同一体化”的呼吸慢病管理体系,发展出了一条基层医疗机构特色专科建设的新路径。
2021年10月,高新区卫健部门牵头制定了《成都高新区-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网格化城市医联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一体化管理基层医生同质化培训项目工作实施方案》,为区域内医疗机构人才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期,肖家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科门诊部打造呼吸慢病工作室,成立了1个呼吸慢病诊疗和管理专家团队,由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青苗人才”下沉专家担任组长。在1年时间里,中心选拔培养5名骨干全科医生及全科护士,进行呼吸专科强化培训,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图片
成都高新区肖家河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互为医联体单位
慢阻肺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同为慢性疾病,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全生命周期管理,因此肖家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局限于诊疗的水平提升,而是着力实现呼吸慢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管理的全流程体系建设,着力凸显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特点。截至目前,中心已经形成了涵盖呼吸功能筛查、慢阻肺诊断和治疗、双向转诊和规范化管理等多方面的协同诊疗能力,能够基本满足辖区患者预防、诊治、康复等需求。
网格化城市医联体建设是高新区深化医改、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医疗资源共享和强基层的重大举措。在网格化城市医联体的框架下开展特色专科诊疗,是成都高新区在医疗模式创新的又一次探索,对促进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具有巨大推动作用,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专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