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指拿红包号贩子 卫健委整治不正之风 医生收入事关医改成败

图片
拿红包的医生,搞行贿的医药代表,肆无忌惮的号贩子,这些蛀虫要遭殃了。
国家卫健委等14个部委印发了《2024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推进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
围绕手术刀的腐败丑恶,算不上大奸大恶,甚至有人当成社会潜规则,做手术送红包,看门诊买黄牛号。但这些群众身边的腐败,是切身体会,尤其令人深恶痛绝。
这么说吧,新闻里贪污上亿的官员老百姓接触不到,吃拿卡要一千块红包的医生,日常生活里摆脱不掉。
比起远方血盆大口的老虎,倒是身边嗡嗡嘤嘤的苍蝇更令人讨厌。
去年中央掀起的医疗反腐,三甲医院院长接连落马,老百姓拍手称快。
比起猛药去沉疴,大力出奇迹的反腐,医疗行业拿红包、黄牛号的陋习,还得靠卫健委的集中整治,久久为功。
更深层的问题,恐怕还要考虑到医疗体制的改革。
医生拿红包,医药代表搞贿赂,实际上核心问题,就是医生拿钱少,公立医院医生收入体制要改变。
为什么从来没人问,“厨师应该拿多少钱”,或“律师应该拿多少钱”。而到了医生这里,就是一个大问题。
厨师和律师是完全的市场化领域,拿多少钱那是市场竞争决定。
公立医院是公益二类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需要“自负盈亏”,财政拨款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很小,医生薪资主要由医院的营收决定。
与公立医院类似的中小学和大学,老师的收入基本与职称级别相关,且主要由财政拨款承担。
财政拨款占多数高校总收入的30%以上,部分达到了80%以上,中小学校的财政拨款也普遍达到了学校总收入的70%以上,但公立医院的财政拨款普遍在其总收入的10%以下,部分甚至低于5%。
公立医院虽然是享受财政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其收入模式和激励机制,却更像市场中的企业。
但医院实行的“铁饭碗”为特征的事业编制管理模式。医生是医院创造财富的主力,在分蛋糕时只能拿到一小块。
说句大白话,医院的经营是市场化的,但医生的收入却是体制内那一套。
比如中国最顶尖医院一桩心脏搭桥手术,总费用10万块,10个医生手术费加起来才8000,人均800块,大头都给了材料费。
人人都知道,一个顶尖医生复杂手术的费用,要远远高于800块,同样手术,美国主刀医生一个人就要收到2万块,占总费用两成。
中国毕竟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中国医生就利用“飞刀”、“特需门诊”这样的方式绕过限制,拿到灰色收入,甚至有医生走歪路,问患者要红包。
医生收入合理化,是医改过程中的一个关键且重大的问题,事关医改成败,若长期拖而不决,则不仅会拖累医改进程,也会削弱反腐效果,阻碍医疗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经济规律不可抗拒,只有良好的动机是不够的,还是需要回归常识,尊重人性和客观经济规律,才能让医疗行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