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传统建筑构件之插把

图片
寿星与福星
图片
刘海戏金蟾与东方朔偷桃
图片
鹿乳奉亲与扼虎救父
图片
青鸾传书与紫气东来
插把又称“屏烛”,是福州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中极具特色的一种装饰性木构件,常见于厅堂正中屏门两侧柱子的上端,每柱各一。究其源流,插把应当是由一种叫丁头栱或叫云头的构件演化而来的。
宋《营造法式》有关记载为“若丁头栱,其长三十三份,出卯五份。若只里跳转角者,谓之虾须栱,用股卯到心,以斜长加之。若入柱者,用双卯,长六份至七份”。其前端挑出,后尾插入柱子中,实为半截华栱。插栱在福建各地的传统建筑中十分常见,在不带斗的情况下,大多为云头或麻叶头造型,雕饰简单,个体也较插把小得多。演变成插把这种极富装饰性的构件,流行于闽东一带,尤以福州地区最为多见。
早在明代晚期,插把就已经出现。这一阶段,插把的形体相较之后的要显得纤细,纹饰大多采用花卉、卷草等植物题材。虽然大部分的插把雕饰较为简单,以浅浮雕为主,但也有个别采用圆雕并施以红黑彩的精细之作。清代中期到民国时期是插把最为流行的阶段,几乎每栋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厅堂都有采用,其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个别建筑甚至在檐廊梁架上都采用插把。
厅堂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重要的地方,可以说是家族中的核心部分。因此,每一栋建筑的厅堂尤其是正厅,都是主人最愿意下功夫装饰的区域。插把虽然是个小构件,但由于身处厅堂明间的中心区域,抬头一望即可见,对其加工装饰自然十分用心。雕刻工艺多样,常见有线刻、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等。早期的插把还保留插栱的样式,雕饰大多采用两个侧面线刻、正面浅浮雕的工艺。清中期以来雕饰工艺逐渐复杂,深浮雕、镂空雕流行。到了民国时期,插把正面展示的突出地位达到极致,部分插把正面外围的上端和左右端各加一块斜板,形若竖匾。
插把的色彩也很有特点,大多数是木材的原色,展现出一种朴素的美感,但也有少数制作比较考究的会在表面涂刷朱、黑色漆或金漆,增添了一份华丽和尊贵,在民国时期的建筑中有时还会看到用红、白、蓝、黄、绿等油彩来装点,展现出了民国时期的独特风格。
插把的装饰元素十分丰富,大体可归纳为五类。其一是文字类,常用的有福、禄、寿、囍四字。其二是人物类,取材多源自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经典戏剧中的角色,例如刘海、东方朔、西王母、老子、“二十四孝”故事等。其三是动物类,都是传统上的珍禽瑞兽,如龙、凤、鹿、鹤、鹰、麒麟、鲤鱼、蝙蝠等。其四是花木类,如牡丹、灵芝、松、竹等。其五是锦纹类,也就是几何形纹饰,常见有套方、卍字、回纹、钱纹等。绝大多数同时采用若干个元素组合而成,例如人物与花木组合、鸟兽与文字组合、花木与锦纹组合,以谐音、暗喻等方式来表达一个或若干个寓意。
“刘海戏金蟾”与“东方朔偷桃”,寓意财富与长寿。“英雄独立”与“鱼跃龙门”,寓意成就功名。“青鸾传书”与“紫气东来”,寓意佳音至、有贵人。“鹿乳奉亲”和“扼虎救父”,取材“二十四孝”中的两个故事,寓意弘扬孝道……均是较常用的一对题材。尽管插把的装饰工艺精湛、题材丰富,但其寓意表达基本上集中在一个主题上,即祈福纳祥。
(作者单位:福建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