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宾州古城故事,从一碗酸粉“嗦”起

广西南宁宾阳俗语有云

“夏天吃酸粉,病猫也精神”

宾州古城的故事

就从这一碗酸粉“嗦”起



5月21日

宾阳县宾州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

一家酸粉店里

当地历史文化学者、

宾阳县宾州镇南街社区

党支部副书记廖革华

带着他精心编撰的《南街古今》

向记者讲述历史与传说融合的过往


宾州古城毗邻宝水江,包括今三联街、南街和外东门街,相传始建于宋朝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城内不少居民都称先祖是为避战乱从中原地区辗转而来。这些先民在古城一带繁衍生息、与当地各族同胞频繁往来,在建起一栋栋祖屋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多与名人相关的传奇故事:明代进士蒙大赉把城隍庙“赶”到南街,民国军阀陆荣廷在这里挨过巴掌;就连记者面前这碗酸甜爽口的宾阳酸粉,相传也与北宋年间能征善战的将军狄青有关。




“相传当时,正值南国早春,北方将士不服水土,出现了拉肚、发痧、不思饮食等现象。宾州人精心将米粉进行改造,蒸成薄薄的粉片,配以米醋、酸黄瓜、香菜等调料让将士食用想不到,这种酸粉真神,将士们食后顿觉胃口大开,神清气爽,拉肚和发痧竟也不治而愈将士们将这种有提神、消暑、止渴、开胃、祛湿除热功效的粉称为酸粉。从此,宾州酸粉成了当地一种奇特的小吃,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廖革华向记者介绍。


图片

宾阳酸粉。图源宾阳融媒体


传说真假难辨,但古城的遗迹尚在:横跨宝水江、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南桥,两侧石板栏杆上雕刻的“双龙戏珠”“麒麟吐玉”等图案仍然栩栩如生;街道内保存的一块石碑上“新建南市”字迹依稀可见,据考证已经历了数百年风霜;思恩府试院青砖碧瓦古朴依旧,仿佛还有寒门学子走进考场期待“鱼跃龙门”……记者注意到,古城中依然保留有“打鱼张巷”“打铜刘巷”等地名,而这种将擅长职业冠于姓氏之前的称谓常见于北方,这或许亦从某个角度印证了当地居民“祖先从北方来”的说法。


图片

宾州古城内的古民居。记者 孟振兴 摄


为历史留下最佳注脚的,当属城内一栋栋保存完好的明清风格古民居。这些民居当街的门面往往不过三四米宽,但推门而入后顿感别有洞天:“这些民居都有四进、每进深达10米左右,按照当年的格局,住下一家十几口人不成问题。”廖革华带领记者走进一栋民居,虽然这家主人已在外定居,但仍不时回来打扫,故屋内窗明几净,阳光透过天井映照各处,全无破败之感。


“当年住在这里的多是家资丰厚的生意人,所以房子盖得很有品位。”廖革华说,古城中还有“黄家大屋”这样的“大户人家”旧宅,可见当年的宾阳就是商贾云集、人杰地灵的宝地。


廖革华所言不虚。据《宾阳县志》记载,清光绪中期,今宾阳县城一带的商业已经相当发达,商品交易远至云南、贵州、广东等地;古城内外名人学者、能工巧匠辈出,古城建设更是日新月异,一位返乡文人曾赋诗称赞:“江山指点有宏图,宝水新容饰古州;他日长街通芦市,画廊十里写春秋。”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城不少居民已经到外地安家立业,但亦有一些商户选择“进驻”古城,依托古城内的传统建筑和文化气息开设民宿、咖啡馆、摄影工作室等“做生意也要讲点‘气质’,‘进驻’古城既能赚钱,也能修身养性。”在南街经营一家商铺的韦女士说。宾阳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将继续加大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的保护工作,在保护中谋发展、在发展中求保护,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