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谈 | 奥运冠军竟然靠卖裸照挣钱,外国的体制好像也没有那么好

撰文 | 霍森
编辑 | 许松
英国太阳报近日爆出惊天大瓜,英国跳水选手杰克·拉夫尔(Jack Laugher)和诺亚·威廉姆斯(Noah Williams)在刚刚被宣告入选英国的巴黎奥运代表队还不到一周,就在某网络色情平台上传了一些内容不可言说的照片与视频……
虽然这两位运动员是男性,但考虑到英国人的某些倾向已经在网络上成为了著名的刻板印象段子,这样的行为似乎也不是不能够被理解。
只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俩哥们“下海”的动机——他们声称,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事,全都是为了筹集出战巴黎奥运的经费!
听上去好像有点扯,要知道,杰克·拉夫尔并不是一般的跳水选手,他可是在2016年和搭档米尔斯一起,获得了里约奥运会男子双人三米板冠军——英国奥运史上第一枚跳水金牌!
图片
2016年里约奥运会,杰克·拉夫尔(左一)在得知自己获得金牌之后,难忍热泪
这样的一名顶级运动员,也会缺钱?
但更扯的是,英国跳水国家队和这两哥们供职的跳水俱乐部,对二人给出的说法表示了充分的认同和理解,并称这是资金问题带来的不得已。
而根据太阳报的推测,这两位男菩萨可以通过色情平台赚到至少数千英镑,这个数目已完全足以协助他们精心备战巴黎奥运会。
该怎么说呢……确实有点难评?
想必大家对国内冠军当搓澡工或者摆地摊之类的新闻已经见过不少了,一般谈论到此类事件时,最后往往会有一个万能的四字答案,名曰“体制问题”,仿佛所有的恶都可以归咎于“体制”。
但现在,英国的奥运冠军为了挣个训练钱,居然也要到色情平台去出卖色相,莫非他们的体制也出了问题?
图片
1.那么多的钱都去哪了
既然搞出了这么抓马的事情,根据“定体问”原则,自然要先拿英国政府来狠狠拷打。
可仔细一查账,似乎他们好像又有点无辜?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自从伦敦奥运会开始,英国基本都能在每一届的奥运奖牌榜上名列前四——这种成绩,绝对少不了国家的大力投入。
特别是在东京奥运会之后,为了激励奥运健将们在巴黎勇闯高峰,时任英国首相的鲍里斯·约翰逊在第一时间宣布,政府将会每年拨款7700万英镑来资助所有的奥运项目参赛运动员。
图片
英国是标准的体育大国,也是奥运金牌大国
7700万英镑!这可是很大的一笔钱!
可问题来了,英国奥运代表队既然坐拥这么一大笔钱,又为何会放任这样一位——为英国跳水队开创历史的奥运金牌得主,为了区区几千英镑而一脱为快呢?
原来,英国体育局表示,这7700万英镑将会用于51个夏季奥运会项目里的超过1200名运动员,以及冬奥会和残奥会的团队。
这么一平均,分到每个运动员头上的,就只有几万英镑了——可这个钱还是很多啊?
不过嘛,这个钱其实并不会被平均分配,而且分配权也并不掌握在运动员的手里。
2.英国体育局,另类的举国体制
要讲清楚英国专项投入的奥运资金是怎么来的,还要从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讲起。
在那一届奥运会上,英国代表队获得的金牌总数是……1。
很尴尬,奖牌榜的前20里完全找不到英国,甚至连朝鲜(2枚)都排在了英国的前面。
图片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奖牌榜
对于一贯自傲的日不落帝国来说,这当然是不可接受的,情况必须得到改变!
要怎么变?砸钱!
于是乎,英国政府决定从当时发行的全国彩票的收益里划出一部分,作为奥运项目的专款,被称为“国家彩票基金”(National Lottery)。
尤其是在2005年确定了伦敦成为2012年奥运会举办地之后,这部分资金又获得了进一步地增加。
那么,掌握这笔钱的是谁呢?
是英国体育局(UK Sport)。
这是一个带有官方背景的民事机构,至于这个机构存在的目的,其前总裁利兹·尼克尔说的很清楚——
“不仅仅是参与,关键是要赢。”(This is not about taking part. It's about winning)
图片
近几年一直被中国舆论所批判“唯金牌论”,换了个“零妥协”的名字之后,反而在英国很有市场
甚至英国体育局的官方网页里也是这样介绍自己的——
“我们(UK Sport)的任务就是,确保有足够的资源去支持参加奥运会和残奥会的英国运动员,让他们拿奖牌的机会最大化。”
简单的说,英国体育局确实会为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们拨款,但他们拨款的优先级与金额大小,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
能否夺得金牌。
3.不患寡而患不均
所以,在英国的传统优势项目,诸如赛艇、帆船和自行车等等,以及那些更有希望拿到奖牌的运动员,英国体育局的拨款那叫一个大方,就像春天般的温暖。
就像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得赛艇项目银牌的丽贝卡·罗梅罗(Rebecca Romero),因为被体育局的分析师认为极具运动天赋,就被鼓励转向场地自行车项目,并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优秀的教练,果然,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她一举摘下了这个项目的金牌。
图片
罗梅罗(左二)在雅典奥运会上收获了一枚银牌,转到自行车项目之后成功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金牌
不过嘛,对于那些夺牌希望较低、甚至是因为年龄或者状态原因几乎没有夺牌希望的运动员,那就……抱歉了,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呐。
比如英国体操队的十几名队员,就联合起来对体操队的教练和体育局发起了诉讼,原因是教练和体操队长期对他们进行系统性的虐待,逼迫他们服用药物,以及在精神上PUA他们……
图片
前英国体操队教练阿曼达·雷丁因为“系统性虐待”而遭到了运动员们的联合诉讼
至于教练这么做的原因?
当然是为了成绩,只有出了成绩,才能从体育局那里申请到更多的项目拨款——对于体操这样的小众项目而已,拨款的多少几乎决定了队伍的生死。
听上去很残酷吧?但对于这种赤裸裸的丛林分配原则,英国体育局还给起了一个挺好听的名字,叫做“零妥协”原则。
但仔细一琢磨,这不就是“唯金牌论”嘛!
4.贫富分化的运动员
有一句熟话叫做“好钢用在刀刃上”,能出成绩的人,就可以享受更多的资源,这个出发点不能说得上有问题。
但若是资金分配的标准变成了完全的利益导向,那么在执行上往往会出现一些令人不那么愉快的偏差。
比如,像三大球这样的团队运动,在奥运会当中往往更具影响力,可从实际结果而言,你需要投资几名、甚至是十几名运动员,最后收获的金牌,也仅仅只有1枚而已。
反而是在游泳或者田径项目里,投资一名像亚当·皮蒂这样的天才,则有可能会获得好几枚金牌,主打一个性价比拉满。
图片
蛙王亚当·皮蒂,是英国体育局最具性价比的投资之一,不过在这个奥运周期里他并没能获得体育局的青睐
如果你是英国体育局的官员,会怎么选?
答案不言而喻。
而另外一个更为严重的恶果在于,这种丛林分配模式必然会导致极为严重的聚集效应。
那些英国的奥运优势项目,就算不需要太多的资金,也依然具备足够的竞争力;但反而是哪些不太成功的运动项目,如果减少了投入,后果并不仅仅会是奥运夺牌无望,甚至有可能会导致生存环境的剧烈恶化!
比如这次备战巴黎的7700万英镑,有些王牌运动员一早就享受到了——
杰森·肯尼,英国场地自行车选手,七枚金牌得主,他对记者表示,英国体育局发下来的资金,将会让那些有才华的人获得一个表演的机会,是非常积极而且必要的举措。
图片
英国传奇运动员杰森·肯尼,虽然所属的是场地自行车小众运动,但却从来不会为训练资金发愁
汤姆·迪恩,游泳选手,在东京奥运会上获得了两枚金牌,他坚定地认为,自己的成功完全来源于英国体育局提供的资金,这些钱帮助他和他的家人度过了最困难的生活时光。
反观英国排名第一的链球选手,泰勒·坎贝尔(Taylor Campbell),为了维持自己的日常训练,不得不在电商平台上拍卖自己参加东京奥运会获得的纪念品,包括刻有奥运会标志的Samsung Galaxy S21限定版手机和无线蓝牙耳机。
图片
像坎贝尔这样的运动员,其实是生活中的大多数
他告诉英国天空新闻:“虽然我有从英国体育局获得资金,但金额太少,还不够维生的。”
要说链球比起自行车和游泳而言,其实都算不上商业化特别出色的项目,但为什么资金的分配竟然如此的厚此薄彼呢?
自然是因为坎贝尔的成绩不行,他在链球项目里冲击前八都够呛,夺金几乎无望,自然是要不到钱的……
还有我们这篇文章的正主,可怜的杰克·拉夫尔,就算他贵为英国跳水界开天辟地的1号名宿,手里还握着女王亲授的“MBE”爵位,但毕竟人老珠黄,巴黎估计也是拿不到什么成绩的,当然也不可能有钱拨给你嘛。
怪不得只能去当男菩萨了……
图片
到底是什么样的体制,让这样优秀的运动员最终走向了涩情平台?
面对记者的质疑,英国体育局的前总裁尼克尔是这样回答的——
“我们不会让步,不会每个人都分一点,我们会按照人排名表顺序,投入与成绩相当的资金数额。”
“我们是在为奖牌而投资,我们完全是以此为中心,而且对此毫无愧疚。”
“我们必须要做出一个艰难的选择。”
5.金牌至上,哪都一样
事实上,放眼当今之世界,除了足球和篮球,以及特定地区流行的棒球、板球、冰球与橄榄球之外,绝大部分的小众体育项目,其生存环境都十分艰难。
就算是体育商业化已经极度成熟的美国,大家所熟知的NBA球星拿着几亿刀的薪水,也并不能掩盖冷门运动无法养活自己的事实。
2022年,美国奥委会出台的运动员报告表明,超过90%的奥运选手在筹备比赛期间所需的训练与生活费用高达两万美元一年,但这些选手当中,年收入低于一万五千美元的足足占了1/4!
这还没有算上如果因为比赛导致的伤病而必须支出的医疗费用!
所以,对于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而言,想要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唯一的办法就只有砸钱。
不管这个砸钱的行为叫做“举国体制”或者是“零妥协”又或者是其他的什么名字。
英国、日本、德国这些国家,都曾经有过降低对奥运体育专项资金支出的历史,但结果无一例外,就是奥运金牌榜的成绩大幅滑坡。
然后在民众舆论的压力下,增加了对奥运体育的投入,又再次回到了奖牌榜光鲜亮丽的位置上。
至少,我们通过对英国体育局的了解,应该很清楚地明白到一件事,那就是——奥运体育确实是只有大国才能玩的游戏,其目的正是在于用金牌榜来装点脸面。
而调动了如此多的资源之后,当然不可能仅仅只是为了展示爱与和平的体育精神。
金牌,永远是所有人的第一追求。
图片
并非只有中国的“举国体制”是这样,英国、日本、德国和美国都存在着类似的举措,只不过在名字和调动资源的方式上略有区别而已。
而杰克·拉夫尔的遭遇,也充分表明了,即便在空气更为香甜的国外,冷门项目的运动员,如果无法保证具备夺金的实力,那么同样也既得不到关注也得不到拨款……
这大概也是竞技体育里不为人知的残酷一面,在过去,我们更多地喜欢将其归咎于体制问题,但这一次,杰克·拉夫尔为热爱献身的事件,或许会让我们能更多地意识到,墙里和墙外的月亮,其实并没有多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