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爆发“食人菌”感染!死亡率高达30%

据《日本时报》5月27日报道,在日本俗称“食人菌”感染症的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STSS)患者数量,正以史上最快的速度增加,1年内增长2.8倍。感染STSS会导致多重器官衰竭与四肢坏死,致死率高达30%。
专家呼吁,民众应保持警惕,尤其是老年人,感染的几率更高。报道表示,链球菌主要通过人体接触和空气飞沫传播。感染者通常无症状,但细菌可渗入血液和肌肉等组织,偶尔会导致STSS。最初的症状包括发烧和发冷,感染会迅速发展,导致血压下降和多器官衰竭而进入休克状态。
截至5月12日日本今年患者总数已达851人
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是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严重综合征,病情发展极为迅速,死亡率较高,所以其致病菌在日本被称为“食人菌”。
据海外网援引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初步报告,2023年日本STSS患者共计941人,为1999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截至5月12日,日本今年患者总数已达851人,是2023年同期的2.8倍。
引发STSS的链球菌可分为A、B、G群,英国2010年代流行的M1UK株就是一种剧毒的A群株,而A群链球菌于2023下半年来在日本关东等地区检出的病例不断增加,厚生劳动省正加强监测,但是否与STSS增加有关,目前尚不清楚。
什么是链球菌?
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细菌是化脓性球菌中的一类常见的革兰阳性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及动物粪便和健康人的鼻咽部,大多数为正常菌群,并不致病。
链球菌依据溶血反应和组特异性抗原等有多种分类方式,根据链球菌细胞壁中抗原结构(C多糖抗原)的不同,运用血清学方法可分成A~H、K~V20群。对人致病的链球菌菌株90%左右为A组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GAS),其他组少见。
图片
图片来源:看看新闻
什么是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A组链球菌常定植于人体咽部,也可以在不洁皮肤表面,引起浅表性感染、侵袭性感染、毒素介导性疾病以及感染后免疫性疾病等,其中侵袭性感染包括菌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骨髓炎、坏死性筋膜炎和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等。
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是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一种严重侵袭性感染,病情发展极为迅速和剧烈,其临床特征为快速进行性脓毒性休克和多器官衰竭。
易感人群有哪些?
传染源:感染A组链球菌的患者、隐性感染者、恢复期带菌者是A组链球菌感染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人类是A组链球菌的唯一天然宿主,A组链球菌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接触感染者或其破损的皮肤传播,还可通过受污染的食物等传播。
易感人群:A组链球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包括有基础疾病者、儿童、老年人、孕产妇。既往有基础疾病和/或合并感染者,如流感、营养不良、糖尿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者更易感染。
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临床症状有哪些?
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潜伏期短,起病急骤,通常发生在病毒感染(如水痘、流感)、咽炎和局部软组织创伤后,大部分病例没有明确的原发感染病灶,常与软组织感染相关(如穿透性损伤后的感染、蜂窝组织炎、坏死性筋膜炎)。
1.早期表现:
在严重低血压发生前24~48h,通常表现为发热、畏寒、腹泻、头痛、喉咙痛、肌痛、意识混乱和嗜睡等一般症状。其中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其次是非特异性胃肠不适、呼吸窘迫和蜂窝织炎。
2.中晚期表现:
在早期症状基础上,病情迅速进展,出现呼吸、心率增快、典型休克和多器官衰竭,严重病例即使给予治疗,仍可在住院后24~48h死亡。
如何预防?
1.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在咳嗽或打喷嚏后和准备食物或进食前,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2.注意呼吸卫生
当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衣袖遮掩口鼻。进入人多密集的场所、封闭或空气流通不好的空间时,注意佩戴口罩。
3.关注家庭生活卫生
家庭成员之间应避免共用毛巾、床上用品以及可能与唾液有关的物品,如水杯、碗碟、筷子等。
4.保持环境卫生
做好常见接触区域的清洁和卫生,注重对公用设备定期清洁消毒(尤其医院内)。(封面新闻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