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天地|原油检验的“特种兵”

原标题:原油检验的“特种兵”
图片
在中国中检深圳公司,有一支原油检验队,他们如“特种兵”一般,与海为伴、与船为家,频繁穿梭于南海深处,以过硬的业务技能和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服务客户,为原油贸易顺利往来、国家能源持续供给贡献力量。
图片
这支15人的原油检验队被同行们戏称为“海燕”,因其经常乘直升机穿梭在海域上,且总是抢在暴风雨来临前结束作业而得名。
一次,一股强冷空气来袭,海上掀起阵阵巨浪,油轮也在风浪中左右摇晃。在油轮上方,检验员王健正在进行直升机绞车作业,准备登上油轮。直升机悬停在距离油轮甲板15米高的上空,旋翼距吊塔只有3至4米,发出巨大的声响,如一只蜻蜓在狂风大浪中颠簸着。在找准飞机与甲板的最佳稳定状态后,绞车手迅速将做好安全措施的王健推向空中。
图片
在空中,由于受直升机旋翼转动的强大气流和剧烈海风作用,王健如杂技演员般飞快地自转起来。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克服恐高和晕眩,死死抓住绞车绳索,抓牢再抓牢。当他双脚落定甲板后,只觉得天旋地转、双腿松软。   
图片
海上原油检验是一项特殊又敏感的工作,计量稍有误差,往往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船舱液位的计量工作,在风平浪静的码头边,是很简单的事情,然而在常年风高浪急的条件下,船舱液位波动大,船舱液位计量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
图片
自从投身原油检验事业,检验员王志刚就在反复思考,如何用最快的速度准确确定船舱液位。王志刚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深海提油作业的船舱计量方法,能够既快又准地找到最佳货油液位。
图片
不只是王健、王志刚,原油检验队的其他成员也同样为了更好地为海上原油外输检验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始终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严格的工作标准和严密的工作流程,并贯穿于整个外输作业的全过程。流量计参数的监控、原油品质的化验、油轮的船舱货量计量……所有工作都在这种“特种兵”式标准程序中完成。
图片
青春无憾,奋斗无悔。多年来,原油检验队以“政治信得过、专业靠得住、干活能放心”为工作准则,创造了零事故、零争议、零纠纷和零复检的佳绩,成为国内海上原油检验行业怒放的鲜花。(蓝绍辉)
解锁班组学习新“密码” 
“班长,帮我看看,这活儿圆度不好该怎么调整?”“班长,这件产品波纹度超差怎么解决?”……一大早,郑会波不停穿梭在各机床前,帮班组成员答疑解惑,忙得不亦乐乎。 
图片
郑会波是瓦轴集团精密传动轴承公司磨工一班班长,是公司首屈一指的磨工技术“大拿”,先后荣获大连市2023年度“十佳最美职工”、瓦轴集团工匠技师等称号,是大连市职工创新工作室的领创人,今年被评为大连市劳动模范。
自瓦轴集团实施技能等级分级管理后,班组内掀起了一股学习的浪潮。“我们班组共有20名成员,90后年轻人居多。最近两年来,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班组已有5人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取得了本科学历。”郑会波笑着说。
吕明明是终磨外径工序操作者,班组内数他的学习劲头最足。在刚刚结束的新一年技能等级评定中,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出色的实际操作,他的技能等级从三级晋升为二级,每月工资也相应增加了200元。“我利用工余时间额外学习了3种超精设备的操作,可以在磨床待料时干超精活儿。”吕明明信心十足地说,“今年我还要继续加油,争取再晋升一个技能等级。”
在郑会波看来,班组学习的“密码”一是企业技能等级分级管理、提升学历补助学费等政策好,技能高收入就高;二是公司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生产现场先进的装备和前沿的技术为大家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只有大家意识到学习的好处,才能让学习成为习惯。”郑会波表示,“我将继续在班组技能提升上下功夫,让大家都能有质的突破,为公司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多作贡献。”(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旭 通讯员 杨维新 鞠家田)
扎根生产一线的“技术尖兵” 
2015年,龙茂辉从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后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入职浙江亚龙智能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九年间,他踏实肯干、永不放弃,如今他已经成长为该企业技术组长、工程师;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项目专家,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图片
让龙茂辉成功入职浙江亚龙的敲门砖就是一场职业技能大赛。在班主任冷波的印象里,龙茂辉“能干、话少、会脸红”。在求学过程中,龙茂辉踏实肯干、从不抱怨,在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项目上下功夫、花力气,以校赛一等奖的成绩脱颖而出,被推荐到合作企业就职。
作为一名扎根生产一线的产业工人,龙茂辉将专业技术知识与创新实践相结合,成了智能装备领域的“技术尖兵”。他主持和参与公司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创新基金项目等智能制造产品研发项目,研发的产品获1项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编制企业标准4项。(綦丽洁)
安全行车十八载 服务跨省通勤路
李建龙是北京公交集团客五分公司812路驾驶员,自2006年加入北京公交集团以来,一直服务于跨省线路。行车中,他严格遵守企业的各项安全行车规定,截至目前已安全行驶85万公里。2019年,他获得首都劳动奖章。
每天清晨4点多,李建龙已经驾驶车辆开始了一天的工作。812路东起燕郊总站西至八王坟西,共设13个站点。驾驶812路的这18年里,除了休息日,他每天都要往返京冀三四个来回。哪个站人多、哪个时段人多、什么时间会堵车、哪里是风险路段、如何应对紧急突发情况……这些他都已深记于心并实践于行。
多年来,李建龙始终牢记“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山”。行驶中,他坚决做到不开斗气车、不开急躁车,时刻将“知危险、想措施、得安全”这句话作为自己安全行车的座右铭。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他还对812线路危险路段进行细致分析,制定了安全行车措施,做好预防工作。
李建龙主动加强学习,进一步了解车辆维修保养和常见故障排除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强化业务素质,提高自身能力。从安全行车意识,到娴熟的驾驶技术,再到细致的出车检查,这些点点滴滴,见证了他驾驶公交十八载的成长。在服务跨省通勤的路上,李建龙见证了18年来的变化。“我的安全行车里程已经达到85万公里,我将继续践行‘平安公交’理念,持续守护跨省通勤乘客的平安出行。”(文章来源:劳动午报)
八百公里巡检路
黄攀是山东能源新疆能化伊新煤业生产辅助工区皮带巡检班的副班组长,主要工作是对整个皮带长廊的设备进行巡检、维护、保养。八年来,皮带巡检班雷打不动三天一巡检,一路走下来要两个多小时,保障了皮带长廊的正常运行。(山东能源集团新疆能化公司)
工人日报客户端班组天地第318期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