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隐身无人机亮相,为轰-20面世预热?

今年3月,中国军方高层对外放了条王炸级的消息,说“轰-20隐形战略轰炸机即将公布,国人不用等太久”,可是这一转眼,马上三个月就要过去了,轰-20还是没有踪影,难免会让人有些怅然若失的感觉。
不过轰-20没有来,倒是有一款酷似气动外形与传说中轰-20相似的国产无人机于日前亮相了,这是不是轰-20面世的预热呢?
最近《央视》在报道中,公布了一款国产无人机,黑色机身加上常见的隐轰气动外形,让军迷对轰-20问世浮想联翩,不过随后被证实,这款无人机其实是“飞龙-2”无人运输机。
图片
央视画面
值得注意的是,“飞龙-2”早在2019年就对外展示了,不过当时是以模型的方式,而这一次央视报道中的则是实体机型,而且与当年的模型相比,“飞龙-2”的实体机型还是有很多变化的,最明显的当属机身布局。
从当时的模型看,“飞龙-2”就采用了翼身融合布局,不过没有完全融合,保留着V型垂直尾翼,有点像美国空军已经退役的F-117隐形战斗机,而“飞龙-2”的实体机型,翼身融合更加明显,V型垂直尾翼看不见了。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中国军机飞控技术的巨大提升,六年前的“飞龙-2”模型机,在使用翼身融合布局的同时,又保留V型垂直尾翼,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当时中国还没有充分掌握翼身融合布局的军机的飞控技术。
图片
飞龙-2无人机模型
保留垂直尾翼,一方面可以提升军机的稳定性,能够有效解决飞控技术不成熟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军机的机动性,这一点在中国航空发动机整体性能稍显不足的现实中,就非常有用,不过保留垂尾也有弊端,那就是不利于军机的隐形。
六年后的实体机,取消V型垂直尾翼,原因可能就两个,一是飞控技术进步了,不再需要垂尾了;二是“飞龙2”的定位可能有变化,必须强调隐形能力。
据悉,“飞龙-2”当时被定位为大范围多功能高速无人运载平台,从设计参数看,“飞龙-2”运输载荷6吨,最高时速900公里,最大航程7000公里,这确实是高效运输机的设计标准。
图片
运-20
纵观目前全球现役的运输机,不管是像C-5、安-124、运-20这种大型的战略运输机,还是像C-130这种中型运输机,它们强调最多的是运载能力和运输效率,隐形并非标配,而且从这些年运输机的发展方向看,隐形似乎也不是运输机的主流发展趋势。
既然如此,“飞龙-2”作为一款运输机,为何要采用翼身融合布局,要强调隐形能力呢?一个可行的解释,就是“飞龙-2”的定位或许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单纯的运输机,一些分析就认为,“飞龙-2”运输的不是普通的物资,它运输的是巡航导弹、精确制导炸弹乃至核弹。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飞龙-2”已经从运输机变成了一款战略战术武器的投射平台,这不就是战略轰炸机吗?这一定位的转变,也就能解释通“飞龙-2”为何要强调隐形能力了。
图片
歼20
当前各大军事强国的防空能力相当强,未来还会强化,面对对手密不透风的防御网络,非隐形战略轰炸机,想要突破对手防线执行作战任务难度非常大,而隐形战略轰炸机,突防能力显然更强。
另外非隐形战略轰炸机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也弱于隐形战略轰炸机,一旦被对手的雷达盯上,很难逃脱防空导弹的打击,而隐形战略轰炸机,能够最大限度躲避对手雷达的探测,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这也是为何全球军事强国要发展隐形战略轰炸机以及隐形战斗机的一个主要原因。
结合上面所述,完全可以将现在的“飞龙-2”视为轰-20的无人机版,先推出一个无人驾驶版的轰-20,不说它好不好用,至少可以在训练或者执行任务中,验证测试国产隐形战略轰炸机的一些技术,等到所有的技术成熟稳定后,再上一个有人驾驶版的轰-20。
图片
轰-20想象图
另外也有一些人猜测,有人驾驶版的轰-20可能不会再有了,从目前无人机的发展趋势看,当技术持续进步,无人隐身战略轰炸机几乎可以替代有人隐形战略轰炸机,而且两者相比,无人版即便在战场上被击落,也不会有飞行员死亡或者被俘的风险。
其实从大的发展趋势来看,不光是无人隐形战略轰炸机,无人化以后可能成为所有军机的一个发展方向,或许我们讨论的轰-20,真正问世的时候不一定就是传统上认为的轰-20。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