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秦祖源在东方

编者按: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中汲取智慧,为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正所谓知过往,明方向,以至谋未来。5月30日,大众日报文化版推出整版策划,以“东西问”“古今问”两个维度,嬴汶河畔寻“嬴”、“秦出东方”来自甘肃和陕西的“他证”、《史记》载秦人西迁被青铜器铭文和清华简所复证、以“统一”为宗旨的嬴秦文化有待“活化”四个方面,探寻嬴秦先人的迁徙史,探讨嬴秦文化的古为今用。
图片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开创者,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深远,“秦之祖源在何处”也备受学术界关注。
对秦之祖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东来说”,一种是“西来说”:学者徐中舒、傅斯年、钱穆、顾颉刚等执“东来说”,学者蒙文通、王国维等执“西来说”。对同一个问题,著名历史学家各执一端。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二三十年间,随着史料的丰富和地下考古发掘新发现的增多,嬴秦起源“东来说”渐渐成为主流观点。2011年、2017年、2019年,山东莱芜连续举办三届嬴秦文化研讨会,一些专家在研讨中认为,莱芜和“嬴秦始源地”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同时,“文化两创”东风下,嬴秦文化的资源性保护利用也进入议事日程。
溯源 “嬴地嬴人嬴事”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全国叫“嬴”的地方只在莱芜。这对嬴秦起源地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历史地理沿革方面的信息。
从莱芜城区坐车出发,向西北方向行驶20多公里,就到了“嬴城遗址”所在地——羊里街道的城子县村,这与历史文献记载完全吻合。《山东通志》卷九《泰安府·莱芜县》载:“嬴城在县西北四十里,即嬴邑。”
1982年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秦》出版,在济北郡辖区内标有“嬴县”,方位就在“嬴城遗址”所在的今济南莱芜区羊里镇城子县村。
全国以“嬴”命名的河流也只有一条:嬴汶河。嬴汶河古称嬴水,乃山东汶河上游的三大支流(嬴、牟、柴)之一,发源于章丘池凉泉,中途流经莱芜区城子县村“嬴城遗址”,这在我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水经》里有载:“汶水出莱芜县原山西南,过嬴县南是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曹定云考证认为:“‘嬴秦’是一支古老的氏族,其始祖为柏翳(伯益)。自柏翳始,调训鸟兽特别是善养马成为嬴人祖传秘技,后来嬴人崛起都跟善养马有关。古地名是历史的印迹,莱芜一带古代叫‘嬴’,说明这一带是古代‘秦赢’的聚居之地,这为‘秦出东方’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山东博物馆特聘首席专家孙敬明认为:“嬴城遗址出土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石器、陶器,商周青铜器、秦砖汉瓦等历史文物,有时间的延续性,说明先秦时期此地长期是一个区域中心,应是当时所谓的‘都’”。
“老家来人了” 
2019年,中国先秦史学会济南嬴秦文化研究基地主任刘宗元一行到甘肃参观走访,有“秦皇故里”之称的甘肃礼县接待人员第一句话就是:“老家来人了”。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古墓群埋葬着秦开国最早的两位国君——秦仲、庄公或襄公,被专家认定为秦始皇祖先的第一陵园——西垂陵园,礼县也因此被确认为《史记》所记载的秦人发祥地“西犬丘”所在地。
图片
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墓群
陕西学界也认为“秦出东方”。201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汉研究室主任田亚岐参加第三届嬴秦文化研讨会时表示:“经过对半个世纪以来各家研究观点的梳理,并且结合已有的考古发现,我们对秦人是从东方迁徙到西方的观点笃信不疑。”
宋镇豪等专家,对比甘肃礼县西山遗址之西周时期秦人大墓、陕西雍城秦公大墓和山东商代大墓,认为两地墓葬存在鲜明的共性,至少在三个方面,验证了秦之祖先和海岱东夷密不可分的血源关系:
一是秦人墓葬有鸟形图样,揭示秦人来自东方。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出土了距今2700多年前的鸷(zhì)鸟形金饰片,这些金饰片,是用金箔片裁剪成鸷鸟侧面站立的形状,钉在秦公棺椁上,从一个侧面揭开了秦人来历之谜。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著名学者孟世凯在《嬴秦与商之东土》文章中指出:“嬴、商两族出自东夷以鸟为图腾之少昊氏,今山东莱芜是嬴氏族的发祥地。嬴秦历史进程中与商的关系密切,嬴秦后裔多在商王朝做高官,助商统治近六百年。”(《管子学刊》2012年第4期)
二是秦贵族墓以“直肢葬”为主,和海岱东夷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直肢葬”为主的习俗相似。
考古学家、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韩伟,分析东周时期关中地区八旗屯等墓地材料,认为“屈肢葬”是春秋以来奴隶葬仪,秦的贵族则实行“直肢葬”。后来,这一观点被验证。近些年,在礼县西山、大堡子山、圆顶山秦贵族墓发现大量“直肢葬”。
巧的是,在海岱东夷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直肢葬”也是主流。龙山时代大多是单人仰身直肢葬,大汶口时期也是如此。1959年,在泰安宁阳发现的大汶口墓葬,133座墓中,有人架的128座,其中116座是仰身直肢葬,屈肢葬只有一例。秦贵族墓的“直肢葬”晚于海岱东夷,这就显示出传承关系。
三是秦人墓的墓向、人殉、腰坑、器物等墓葬风俗,和海岱东夷相似。
秦公陵园32座大墓的主墓道都在墓坑东端、全部朝向东方。著名的秦始皇陵,根据墓道和兵马俑的位置判断,也朝向东方。秦人墓葬中,死者的头颅一律朝向东方,专家认为这是秦人对故土的眷恋,不忘本来。
图片
秦人五次西迁
根据司马迁《史记》等记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健民概括了秦人五次西迁:一是夏代末年,嬴秦助殷灭夏,进入岐山周原;二是嬴秦西迁为商戍边;三是武王伐纣,嬴秦挺商受到牵连;四是因嬴秦参与武庚之乱,引发周公东征。嬴秦兵败,被贬罚西迁移民;五是嬴秦后裔大骆及其子非子率族人迁至西犬丘。
其中第四次西迁,被“清华简”复证。清华简,为战国中晚期文物。2011年,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清华简《系年》完成解读,其第三章记述:“飞(廉)东逃于商盍(葢)氏。成王伐商盍(葢),杀飞(廉),西迁商盍(葢)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
清华简《系年》完成解读,商阉(奄)就是东方的商阉(奄),不是陕西“商於”。现代著名学者李白凤认为:“商奄并非鲁奄,它不在曲阜而在益都莱芜一带,或今之莱芜谷。”
清华简中的记述,也和“周公东征鼎”的铭文相互印证。1924年出土于陕西凤翔县西四十里之灵山的冉方鼎,因有周公东征的内容,又称作“周公东征鼎”,其铭文曰:“隹周公邘征伐东夷,丰白,薄古,咸,公归荐邘周庙,戊辰酓秦酓(饮),公赏,贝百朋,用乍尊彝。”这段铭文记载了周公旦东征讨伐东夷凯旋,在周原周庙举行祭祀仪式,喝“秦地之酒—秦酓(饮)”庆贺。
彼此对照,李学勤认为西迁的“商奄之民”即秦人的祖先证据充分,确定无疑。2011年9月,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宫长为在北京拜会李学勤时,李学勤断言:“秦人出自嬴姓,秦人就是商奄之民,最初就生活在曲阜、莱芜一带,其中‘嬴’这个地名在莱芜从古到今流传,所以莱芜一定是嬴姓部族的一个中心地区。”
2019年8月,中国先秦史学会济南嬴秦文化研究基地主任刘宗元一行到甘肃,途中考察了天水市甘谷县的毛家坪遗址,甘谷县博物馆长刘克生向他们讲述了秦人因周初三监之乱被周成王由山东西迁甘肃朱圉山的过程,这让刘宗元一行颇感意外和惊喜。
专家们认为,王国维和蒙文通执“西来说”,是根据《史记·秦本纪》中申侯对周孝王所语“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等记载得出的。但这些记载,只说明秦国王族与西戎的贵族联姻,娶了西戎的女子骊山之女,生下中潏。秦人祖先中潏在商代中期“在西戎,保西垂”,但并没有说中潏是西戎人。
秦本东方嬴氏部族,也被古今嬴姓分布所证明。《史记·秦本纪》所记述徐氏、郯氏、蜚廉氏等嬴秦14族国中,除少数几个在今甘肃、山西及河南地区外,其余均分布在山东一带。济南市嬴秦文化研究院院长柳明瑞考证嬴族国多达54个,这些古国多在山东及其相邻地域,那正是东夷部落的活动范围。家在临沂的嬴姓宗亲会副会长嬴洪宪介绍:目前全国嬴姓人共一万多,山东仍有很多地方有姓嬴的,临沂铜佛官庄村有三四百人,还有江苏、连云港有三四百人,徐州三四百人,这些地方和古代嬴姓古国分布区域依然保持高度一致。
图片
2011年9月,济南嬴秦文化研究基地主任刘宗元一行在北京拜会李学勤
嬴秦文化如何古为今用
秦为西垂弱国,远离中原,自然环境恶劣,但秦国历代国君重视改革创新,不拘一格重用商鞅、李斯等外来人才,以法制为纲要,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军事实力,由弱变强;统一六国之后,“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华夷之别淡化,奠定了维持中国统一的文化与制度基础,为中华民族持续繁荣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统一”至今仍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核心价值和根本保障。以“统一”为宗旨的嬴秦文化,既有历史性,又有时代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以“统一”为主题的嬴秦文化,是历史使命,也是崭新课题。鉴于嬴秦祖源和莱芜的缘分,刘宗元等提出了建设“中华嬴秦文化园”的规划设想,这也是嬴秦文化的“古今问”。
第一,通过追溯嬴秦文化“统一”的根由,展现中华民族的勃勃生机其来有自。
第二,嬴秦文化具有“统一”的特质,莱芜地处古人类遗址丰富的鲁中,具有串起中华古文明的有利方位和历史优势。
据了解,中华嬴秦文化园大型文旅项目由中国先秦史学会济南嬴秦文化研究基地主持,山东泰山学院领衔规划,山东九羊集团主体投资实施。项目规划了嬴秦文化展示、体验区;嬴秦养生度假、休闲娱乐区;矿坑研学体验区;嬴秦综合服务中心等几大板块,涵盖70多个子项。文化园集康养和文旅于一体,建设时间大约为10年,目前还在规划当中,一期工程建设完成之后就可以接待游客。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深入推进文化“两创”,关键是“活化”。由嬴秦的“东西问”,到嬴秦文化园的“古今问”,是从“纸面”到“地面”,也是从“精神”到“物质”转化的过程。疏源浚流、与古为新;辩证取舍、推陈出新,贯彻落实“文化两创”,重在“转”。持续20多年的嬴秦文化研究,到了一个开花结果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