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自然节律的认知

面对触不可及的宇宙,我们的祖先曾提出一连串深邃的问题——“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屈原的《天问》)”,并在漫长的仰望中尝试总结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


二十四节气,作为这一过程的成果之一,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节律深刻的认知。在早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的部分节气已经形成,尽管当时的名称和顺序可能与今天略有不同。


到了汉代,《淮南子》中便已记录了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这表明这一体系在汉代之前已基本成型。

图片

北斗运行定二十四节气图《淮南子》

图片

紫檀北极恒星图时辰节气钟,故宫博物院藏


此钟结合天文星座与节气制钟是苏州钟的特点。紫檀木钟鼓形,置于木座架上。黑色钟盘上描金北极恒星图,有三垣、二十八宿诸星座。边缘写黄道十二宫名。


图外一道铜圈,镌刻二十四节气名,每一节气划分15格,一格代表一天。节气圈外再一铜圈镌刻十二时辰。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二十四节气本质上是基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来划分的。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决定了我们在地球上观察到的太阳的相对位置,这些位置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气候、温度和日照时间的季节性变化。

图片

二十四节七十二侯之图局部,明代《三才图会》插图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人智慧的体现,他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规律,制定了与地球公转周期相契合的时间体系,以适应和预测季节性变化,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在确立二十四节气的过程中,古代天文学家利用圭表观测正午时日影的长短来确定关键的节气。他们首先确定了夏至(日影最短)和冬至(日影最长)两个极端点。

图片

元代 程棨绘《摹楼璹耕作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接着,通过进一步的观测,他们确定了春分和秋分——这两个时点日夜平等,日影在正午时与地面垂直。在此基础上,他们又确立了“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标志着四季更替的开始。


在二十四节气的循环中,我们静观自然界的精妙律动。这些节气不仅映射了一年四季的更替,也反映了自然界中无数细微变化的周期性节奏。

图片
图片

中唐莫高窟23窟《耕作图》局部


每一个节气都是自然赋予我们的时刻,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要停下脚步,感受大自然的规律和节奏,从而更好地与自然和谐共处,体验生活的丰富和多彩。


2016年,“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观复博物馆以二十四节气为出发点,推出了「观复猫·节气马克杯」。

这款系列的马克杯采用高品质骨瓷制作,具有光滑细腻的釉面,色泽纯净洁白。


杯上的印花色彩鲜艳且图案清晰自然,为日常使用增添了一抹亮色。

图片

杯柄设计考虑到实用性,易于握持且不易滑落,非常适合家庭和办公室使用。这样的设计不仅美观,也兼顾了功能性和舒适性。

5月30-6月20日,此观复猫二十四节气系列马克杯限时优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