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岭南陶瓷之路到“北宋广交会”:《打春(完整版)》的14个看点

图片
5月,青年作家张淳的新书《打春(完整版)》正式由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粤港澳大湾区千年商贸史为题材,展现了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岭南风”,用长篇小说的形式演绎“广东通志”之北宋社会经济史。
书的封面和内页设计采用小说所写历史时期的宋铜钱、广州宋代西村窑瓷器、潮州北宋百窑村瓷器、宋代海船指南鱼等作为设计元素,以抽象化的航路彩带图形象征“海上丝绸之路”,别具匠心。
图片
下面为您介绍《打春(完整版)》的14个看点——
看点一:带注释的长篇小说,文字版的海丝博物展
带注解的长篇小说并不多见,该书的特色之一是它的注释。这些注释独立于故事之外,就像一场文字版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展。从作为船舶上最高权威的“纲首”,出口瓷器运程管理的特殊标记“墨书”,对进出口贸易征收的实物税“抽解”,到公元1000年中国设计的船只在海丝航线上成为主角等等,都在小说中呈现。在阅读通俗故事之余,充分调动了读者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兴趣。
看点二:粤商和蕃商,民生视角的“北宋梦华”
“头家(老板)”“头家阿娘(老板娘)”等岭南方言的植入,使《打春(完整版)》中的粤商有了新面孔。小说展示了岭南文化的核心价值与主流价值,如重商崇商之氛围、务实开拓之精神、博大通融之胸襟、仁爱正义之人文等。除了粤商的塑造,书中更有对从诸藩国来宋贸易的古代蕃商形象的描绘,带入别具一格的异域风情。
看点三:“执牛耳”的广州市舶司
广州市舶司是故事展开的重要场景之一,广州港是全国最早设立市舶司的港口。宋在收复南汉当年——开宝四年即在广州设市舶司。在北宋及南宋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广州港一直执海外贸易之牛耳,岁入曾居全国市舶总收入的十分之八九。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六二《提举市舶》有相关记载。
看点四:宋朝“广交会”和古老的职业“译者”
宋朝也有“广交会”,在小说中以“祈风大会”的形式呈现。宋朝廷派官员主持此项活动,借此成为航海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与祈风祭海密切相关的是海神。
小说第二十六章章名《广交天下,利通四海》,谙合了南海神“广利王”之名,至今广州还有广利路。如果你到南海神庙参观,可以看到一块《大宋新修南海广利王庙之碑》,正是开宝六年宋朝廷修南海神庙时所刻。
既有“广交会”,就有翻译人员,小说中的蕃商会也出现了译者这个群体。翻译这种职业古已有之。关于宋朝译者的记载,有如:北宋王禹偁《王黄州小畜集》、宋代学者陈郁《藏一话腴》都有所记载。
图片
看点五:作为外贸“台柱”的岭南荔枝
它是海上贸易“台柱”,还催生了期货贸易雏形,这样的岭南荔枝是否颠覆了你对荔枝的认知?宋人用“红盐法”加工荔枝,可经久保存,解决了远洋运输的问题。宋代商人买卖鲜果荔枝还采用了类似期货的方式,“初著花时,商人计林断之,以立券,若后丰寡,商人知之”。(见宋人笔记《荔枝谱》)作为外贸“台柱”的荔枝,成为岭南支柱产业之一。但这些关于荔枝的说法,并非纯粹小说之戏说,宋人笔记早有记载。
看点六:宋代的外国国名和地名
《打春(完整版)》中的海外地名是一个“大冷门”,初读像是小说作者的信手虚构,其实不然。
据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第31-33页),眉路骨淳是宋人对北非一带的泛称,冯牙罗为宋人对印度西南部的称呼,陁盘地是宋人对埃及达米塔的称呼,中理是宋人对索马里南部海岸的称呼,弼琶罗是宋人对索马里摩加迪沙的称呼,思莲是宋人对叙利亚的称呼,吡啫耶是宋人对突尼斯的称呼,遏根陀是宋人对亚历山大的称呼,昆仑层期是宋人对坦噶尼喀海岸的称呼。
看点七:信用贸易和宋人国际地位
宋代海商所到之处,往往受到隆重的礼遇。如宋代商船到达渤泥国后,“其王与眷属率大人(王之左右号曰大人)到船,问劳船人,用锦藉跳板迎肃,款以酒醴,用金银器皿、褖席、凉伞等分献有差”。等到贸易完毕,返航之日,“其王亦酾酒椎牛祖席,酢以脑子、番布等称其所施”。
宋商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国际地位,从其信用贸易可以窥见一斑。其时,宋商在麻逸国建立了信用贸易方式。船舶入港后,“蛮贾丛至”,搬取货物,“乃以其货转入他岛屿贸易,率至八九月始归,以其所得准偿舶商”。赵汝适《诸蕃志·志国》有相关记载。
由于中国当时的科学技术远远先进于海外诸国,华侨“住蕃”地也往往“试其能诱以仕禄”。
图片
看点八:岭南“陶瓷之路”
《打春(完整版)》是一个关于百窑村的故事,从展现古人的“股份制经营”,到“压轴戏”云龙窑的出场,立体展现了岭南“陶瓷之路”的台前幕后。
小说中,初试瓷器经营的女主人公沈阿契还与广州西村窑联合试制端砚的瓷砚版。西村窑是广州宋瓷的典型代表。据【日】三上次男《陶瓷之路》,西村窑是广南东路产量大、质量高的瓷窑,在国外及中国西沙群岛海域至南洋诸国航道上都有不少发现。
看点九:《五羊仙舞》和北宋文化交流
在宋,不仅有陶瓷、织染、水果这些有形物质商品通过外贸向世界输出,更有繁荣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交流,那就是北宋时期大量的书籍出口。例如本时期的大部头《太平广记》,作为通俗读物,默默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化形态,直至今天。
小说中,被称为和“打春”刚柔相应的《五羊仙舞》也是一个生动的文化载体。宋时广州已有五羊之称。1451年完稿的朝鲜官纂史书《高丽史》记载了宋代宫廷队舞《五羊仙舞》,乃至每一句唱词。这是东航线文化交流的例证之一。
看点十:作为“国际货币”的宋铜钱和韶州岑水场
“钱荒”和解决“钱荒”是贯穿了大半部《打春(完整版)》的一对戏剧冲突。在宋代,中国海船与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都进行了直接贸易,与6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非洲也发现了大量的宋瓷和宋钱。
应对“钱荒”的方法,带出了韶州(今广东韶关)岑水场这座被历史湮没的“千年宝库”,使之重回当代读者的视线。今天的历史学家震惊于它的铸造量和对当时社会经济发挥的作用,小说则更加具体可感地塑造了性格各异的坑户,讲述了其铜本钱的运作方式,与现代投标竞价承包十分相似的北宋买扑制实封投状法,乃至生产过程中的“隔眼簿、遍次历、物勒工名”等管理模式。
图片
看点十一:外贸门户广州港与海洋文化
小说用了不少海运管理细节呈现海洋文化。宋代航运管理中,有遇到海难由官方招集民间力量合力救援,并根据搜救货物多少予以奖励的做法。日常航行中,用信鸽作为通信工具。而在宋代,已经有了对外国船舶进入领海水域实行强制引水以宣誓国家主权的做法。
据中国海事局组织编撰的《中国海事史》记载,外贸门户广州港其时已经开始对进出港口的境外船舶实行强制引水,由驻扎在溽州的官兵承担此项工作。境外商船进广州港之前,由负责海上安全的溽州巡检司官兵以饮食热情接待,然后派兵船护送入港,贸易结束后,由兵船护送商船至溽州放洋。宋元丰三年制定的《广州市舶条例》,是中国第一个对外舶强制引水的规章。
看点十二:宋韵香道与商道
《打春(完整版)》描写的历史时期正好与日本女作家紫式部创作《源氏物语》同时代。《源氏物语》中有描写贵族香道的场景。当其时,香道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也使海上丝绸之路被誉为“香药之路”。
女主人公沈阿契得商道之先,创制了素馨龙涎,其做法正是使用具有岭南特色的外蕃花——素馨为龙涎制香。素馨龙涎成功俘获了市场,一是香味奇绝,《萍洲可谈》卷二载,“素馨唯蕃巷种者尤香……龙涎得以蕃巷花为正”。二是形态奇特,《岭外代答》卷七载,“焚之一铢,翠烟浮空,结而不散,座客可用一剪分烟缕”。用剪刀分烟缕,可以说是难以想象的意趣。
图片
看点十三:诸蕃来朝的生活场景
公元1000年,人类首次全球化(据【美】韩森 《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背景下的岭南地区就像立春时节的枝丫,冒出点点青芽。在《打春(完整版)》中,卢彦将《五羊仙舞》的主演称为“菩萨蛮”,正是其时汉语词汇对社会现象的反映。据《萍洲可谈》卷二,“广(广州)中呼蕃妇为菩萨蛮”。
与此相应的,还有作为外贸中介的蕃商牙行、牙人等。小说中,由牙行、牙人的管理引出了戏剧冲突,连故事冲突中的关键物品海象牙,也是在宋朝很受欢迎的外贸品。在宋朝观察者眼中,国际商人社区“诸蕃有黑白二种”(据【美】韩森《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第247页)。小说中,鬼奴的“水上土风舞”和修船方式曾引起市舶官吏的质疑,但在宋人笔记《萍洲可谈》中,却有“鬼奴善游,入水不瞑”“持刀絮自外补之”以修补船底漏洞的记载。
看点十四:“河清海晏”与“长风开路”
“金山珠海,天子南库”这个盛誉对广州来说,并不陌生。此说法初出自唐代刘恂的《市舶录》。刘恂在唐昭宗时曾任广州司马。宋代叶廷珪《海录碎事》引用了刘恂的话,以言海外贸易的兴旺带来了巨额的税收。
小说中描绘了陈云峰、卢彦、陈云卿等官员形象,具体人物虽属虚构,但在同一历史阶段,见于记载的清官能吏却为数不少。宋代广州是外舶云集的港口,一遇台风,停泊的外舶和各种商货船均会有所损毁,所谓“州城濒海,每蕃舶至岸,常苦飓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七月,知广州邵晔“凿内濠以泊舟楫,不为飓风所害……广人歌曰:‘邵父陈母,除我二苦。’”邵晔的浚濠之举,改善船只的避风条件,使他深得船民与蕃商的爱戴。他患病时,“吏民蕃贾集僧寺设会以祷之”。当其谢世时,广州城内外“多陨泣者”。《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三、《玉壶清话》卷三均对此事有所记载。
北宋前期,广州市舶的清官能吏见于记载的还有如杨覃、马亮等。据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第181页,大中祥符年间,杨覃主政广州,“南海有蕃舶之利,覃循谨清介,远人宜之”。真宗时马亮知广州,“海舶久不至,使招徕之,明年至者倍其初,珍货大集”。
市舶官的廉贪直接影响到海上贸易的兴衰。可以说,社会面和大环境的“河清海晏”是因,是以有了“长风开路”的征程,成就“金山珠海,天子南库”的盛誉。这也是《打春(完整版)》这部小说故事展开的一个背景基调。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供稿 | 潘子扬
编辑 | 廖文静
来源 | 羊城晚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