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洗牌!2024年,新一线城市名单公布了

全文3420字,阅读约需10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2024年新一线城市名单公布,成都、杭州、重庆、苏州、武汉、西安、南京、长沙、天津、郑州、东莞、无锡、宁波、青岛和合肥入选。

02与2023年相比,排名变化最大的是昆明出局,无锡回归。

03成都在新一线城市中稳居首位,但在五个指标上并非都是100分,新经济竞争力仅78.55分。

04此外,昆明因投资、出口跳水导致GDP下滑,债务问题严重,在新一线城市中被其他城市挤掉。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作者:余飞
01
新一线城市最新名单公布
自2013年以来,每年的5月末,都是第一财经与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新一线城市名单的日子。
这份榜单,虽然饱受诟病很久,这两年一度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但他们仍乐此不疲,继续发布。
进入正题前,本号还是需要强调一下,当下所谓的一线二线三四线城市,以及这几年流行的新一线城市,都不是官方体系的称呼,都只是民间机构鼓捣出来的词儿,从而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
在官方的城市划分中,只有按照城区人口划分的超大城市、特大城市、I型大城市、II型大城市、中等城市、I型小城市、II型小城市7个级别。
5月30日,最新的榜单公布。和过去不同的是,今年的榜单名称做了调整,过去叫“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今年开始更改为“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
评分体系也做出了调整。
过去是围绕五个维度,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未来可塑性。
2024年调整为,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新经济竞争力、未来可塑性。
最终确定的2024年新一线城市名单为:
成都、杭州、重庆、苏州、武汉、西安、南京、长沙、天津、郑州、东莞、无锡、宁波、青岛和合肥。
新一线是指未来最有可能成为一线的城市。
图片
和2023年相比,排名最大的变化是,昆明出局,无锡回归。
图片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从上表可以看到历年发布的15个新一线城市名单变化:
第一,成都每年都雷打不动的以100分位居新一线城市首位。
第二,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西安、天津、南京、青岛、长沙9个城市稳如磐石,是每一年公布名单的常客。苏州自2016年晋级新一线城市后,一直在列。东莞自2017年晋级该榜单之后,此后也一直在列。
第三,郑州、厦门、无锡、福州、济南、佛山、昆明、合肥、宁波、沈阳则成了这个铁打的营盘中流水的兵,时而上榜,时而出局。
第四,北方城市数量越来越少。2013年15个新一线城市中,北方尚有天津、西安、青岛、沈阳、大连、济南6个,到2024年只有西安、天津、郑州、青岛4个。
02
成都何以能够稳居第一
关于这份榜单,最大的争议在于,成都为何雷打不动,常年以100分位居第一。
当然100分并不是满分,只是参考标准,北上广深的综合得分都在100分以上,是铁打的四大一线城市。
图片
去年我就对此提出过疑惑。
不是说成都不优秀,成都的优秀无可否认,GDP全国第七,省会城市中GDP仅次于广州。
但成都再怎么牛掰,也不可能每年位居新一线城市第一。而且,2013年的时候,天津、苏州、重庆的GDP实力都在成都之上。即便到现在,成都的前面还有重庆、苏州压着。交通枢纽要素,成都之前也并不是最强。
当然,新一线城市评选避开了GDP论输赢的逻辑,另辟蹊径,采取了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新经济竞争力和未来可塑性的裁定法。
但成都真能在这五个方面全都第一,值得商榷。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最新公布的5个标准排名得分情况是:
商业资源集聚度:成都100分,北上广深都在100分以上。
城市枢纽性:成都100分,北上广深都在100分以上。
城市人活跃度:成都100分,仅次于上海、北京,在广州、深圳之上。
新经济竞争力:成都78.55分,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都在100分以上,苏州100分,杭州、南京也在成都之上。
未来可塑性:成都100分,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
图片
这里就存在两个疑惑:
第一,成都在五个指标上并不是都是100分,新经济竞争力就很拉胯,才78.55分,按照新经济竞争力占比20%计算,成都的综合得分应该是:
100×0.19(商业资源集聚度得分)+100×0.2(城市枢纽性得分)+100×0.22(城市人活跃度得分)+78.55×0.2(新经济竞争力得分)+100×0.19(未来可塑性得分)=95.71分。
第二,城市枢纽型标准上,成都居然位居100分,比郑州、武汉这些传统的枢纽大市得分还要高?
就目前现状来看,成都的枢纽优势,仅在航空上。由于天府国际机场加入,成都的旅客吞吐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
图片
但在陆路交通上,优势相比于武汉、郑州、西安,并不存在。
根据公开数据梳理显示,目前各城市高铁与动车通达城市数量,北京与郑州并列第一,上海、武汉、西安、南京、济南并列第二,成都的高铁与动车通达城市数量甚至还不如石家庄、杭州、长沙、合肥。
图片
此外,在重点城市3小时内高铁与动车通达城市数量上,郑州位居全国第一,3小时内可通达56个城市,武汉第二,南京第三,合肥第四,济南第五,北京第六。至于成都仅排第21位。
图片
以此来看,这份榜单也只能是仅供参考了。
03
无锡回归,昆明出局
无锡回归,理所当然。
作为中国第二强的地级市,其实力地级市中,仅次于苏州,GDP超1.5万亿,强于长沙、郑州、福州、济南、合肥等众多省会城市,位居全国第14位。
当然,考虑到新一线城市的考核排除了GDP。但是其考核的五个指标,大多与GDP有很大关系,比如未来可塑性、商业资源聚集度、新经济竞争力。
最重要的是,无锡的人均GDP在经济强城中位居第一。
近十几年,无锡一路超车。2011年人均GDP首次超过苏州,跨入10万元门槛。2020年,无锡人均GDP达到16.58万元,超过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首次登顶大中城市,且地位延续至今。
图片
这些都需要其产业、新经济来支撑。
昆明的掉队,也理所当然。因为这两年昆明的GDP陷入了水逆。
新一线城市不以GDP论英雄,但GDP是目前衡量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最有效指标,它的变化左右着城市各项指标的沉浮。
2023年,昆明GDP为7864.76亿元,增速3.3%。
这一增速,在主要城市(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与首府城市)中位居倒数第三,只比哈尔滨、厦门略好一些。增速排名比去年前三季度下滑了一个位次。
图片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2024年一季度,昆明GDP增速3.4%,在主要城市(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与首府城市)中位居倒数第六。
图片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昆明水逆的直接因素,是投资、出口跳水所致。
从昆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23年,昆明市固定资产投资下滑了24.9%,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下滑了40.2%。
房地产开发投资下滑如此严重背后,是土地根本卖不出去。
2019年是昆明土地市场的巅峰时刻,当年卖地收入915.7亿元,之后一路下滑。2020年卖地收入下跌了25.7%,至680.3亿元。2021年相较于2020年又下跌了38.5%,只有418.1亿元。
2022年昆明的卖地收入只有123.6亿元,相较于2021年下跌了70.4%,相较于2019年的高点,下跌了86.5%。
2023年直接跳水至46.28亿元。
图片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昆明市财政局、媒体公开
此外,2023年昆明市进出口下滑了27.6%。
图片
来源:昆明市统计局
核心原因,还是产业拖累。
从千亿产业角度看,昆明仅有有1个营收收入超千亿的产业,为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图片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昆明统计局
营业收入位居第二的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第三是烟草制造业。
这就是作为一个省会城市的工业家当。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看看头部工业城市的工业实力,工业第一城深圳去年的工业增加值11357亿元,上海、苏州也在万亿之上。
而昆明2022年的工业增加值才1652.25亿元。
图片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除了产业,债务问题也是个大问题。
去年,昆明的债务问题曾一度引发网络热议。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
截至2022年末,昆明市城投平台有息债务达到3577.5亿元。
如果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之和作为政府综合财力计算,那么昆明市仅城投债务(不含地方政府显性债务)的债务率(城投平台有息债务/政府综合财力)就达到550%。根据中诚信国际的统计,2022年,全国城投有息债务规模超过60万亿元,债务率200%,已经处于高位,而昆明是全国水平的2.5倍。
借债发展,这是过去多年很多地区的主流模式,在一定范围内,这种方式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超过一定范围,则会反噬自身。昆明,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这几年,随着卖地收入大跳水,财政收入缩水,很多地方陷入了债务困境当中。
去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12个省市除基本民生工程外, 2024年不得出现新开工项目。
被点名的省市包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 
原因无他,均因债务问题。
昆明的债务问题,还引发了薪酬问题。
去年中国新闻周刊就曾披露:
一位昆明轨道交通集团工作人员回应,存在这种情况,具体人数因集团涉及子公司较多,需进行核实。
图片
根据媒体披露,从5月份开始就有一些员工没有收到工资,但为了维持地铁正常运转,这些员工也只能继续上班。此外,还有员工透露,除了已停发的工资,员工们的五险一金也已经拖欠了一年多时间。此外,质量安全奖金、餐补和绩效等,从去年年底以来也一直没有发放。
昆明地铁方面表示,原计划本周的银行贷款仍未落地,因资金未到位,工资暂时无法发放,请大家耐心等待,公司仍在持续努力协调其他资金来源。
昆明的地铁,一直都是依靠政府补贴运转。2022年,昆明轨交集团扣除9.92亿补贴后,利润为-9.13亿元。也即一年亏损9.13亿元。
前两天本号就梳理过目前公布了数据的29个城市(上海、杭州、东莞、合肥、南通、大连、哈尔滨、徐州、洛阳等地铁城市未披露数据,所以未纳入统计)的地铁运营状况,29个城市中,只有福州扣除政府补贴后,利润为正,其余均为负,就连之前的利润王深圳地铁、武汉地铁,也未能躲开。
其中昆明扣除补贴后,亏损了22.9亿元。
图片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地铁公司
如此多的问题麻缠,昆明在新一线城市中被其他城市挤掉,理所应当。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