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2》:这种人情世故,不要也罢

图片
庆余年》第二季里,被反复提起的4个字就是“人情世故”。
范闲“死讯”传出,官员们纷纷登门送礼,他想退回去,被王启年和范思辙告知:不能退,否则大家知道他活着回来,又得再送礼物,“这就是京都官场的人情世故”。
检蔬司给各部门送出云梦鱼再高价回收,看似很荒唐,邓子越却告诉范闲,若不收这礼,那就算不肯同流,往后可能办任何事都举步维艰。“官场嘛,就是人情世故,不能得罪人。”
自从范闲成了春闱考官,每天都有各路官员送礼上门,不留姓名,只留纸条。连太子、林相都要徇私,递上需要关照的门生名单。范闲觉得春闱应该各凭本事,林相却说,“这不仅仅是名字,更是人情世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会做学问,更要会做人。”
因为这所谓的人情世故,曾立志“财可以缺,志不能穷”、敢于突出重围揭露腐败的邓子越,本有升职机会,却因为没有同流合污而被贬成一个小小的主簿。经历了种种不公平待遇后,从当初的“世间多不公,以血引雷霆”的正义之士,变得只求一个独善其身,学会了臣服,失去了气节,软了膝盖;那些浮夸的奉承拍马,应激的官场礼仪,信手拈来。因为知道春闱的腐败,那些希望将来当官扫平这不平之事却没有门路的学子只能去给礼部翻修考院,以最廉价的方式在考官面前刷存在感,希望考官记住他们的名字。
在这里,人情世故不仅是简单的圆滑处世、曲意逢迎,也成了权力游戏的潜规则、利益输送的遮羞布。明明看不惯,大多数人却还是要低头、要顺应、要附和、要闭眼。好在,还有范闲,这个有着坚持自由平等、公正公平灵魂的人,无法对不公的人情世故做到“习惯就好”,不忍心将无辜之人的命运,作为平步青云的垫脚石。
习惯的不见得就是对的,这种所谓的人情世故,不懂也好,不要也罢。
《庆余年2》轻松幽默的风格和意料之外的反转,总能让观众哑然失笑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作者/梁娟(《上海电视》独家稿件,转载请联系《上海电视》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