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回望这位海派“多面手”,重新发现中国的现代性进程

图片
在京剧改编、弹词创作、新闻媒介、小说翻译与影戏、侦探小说创作等领域均取得成就;对金石、文学、先秦诸子之说以及戏曲、传奇都有所研究,撰写多种相关学术著作,甚至编就了两部大词典。才华如此多面的陆澹安,是或被忽略的宝藏海派文人。
5月30日,集结125件照片、手稿、信函、著述、书法作品等史料的《澹远乐安——纪念陆澹安诞辰130周年文献展》,于公园里的美术馆——朱屺瞻艺术馆正式启幕,由陆康主编的《海上文人陆澹安》新书亦同时首发,从陆澹安生平、论学、说文、艺术、交谊等不同视角,揭秘他传奇的一生。其中大多数手稿、信函都是首次与公众见面。推窗见绿、悠然自得的展厅氛围,恰与陆澹安自题诗句“一生恬澹能知足,甘戴儒冠效舌耕”两相宜。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也是陆澹安的“心安处”——在距其不远的溧阳路1219号,他一住便是33年,并于此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陆澹安是传统文化饱学之士,也是海派文化的开拓者之一。”上海市档案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上海市档案馆研究馆员邢建榕坦言。在业内看来,在陆澹安的身上,人们能看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和冲撞,他有着对传统的迷恋,也有着实验的冲动,他是从中探索、跨界、实践的突出者,为海派都市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存留了充沛的例证。对于陆澹安的重新发掘和梳理,更重要的是通过他重新发现上海以及海派文化的嬗变,发现中国的现代性进程。
图片
自如穿行于雅文化与俗文化之间,成为海派文化的鲜活缩影
生活在上海,这座中国最早受到中西文化浸润的现代都市,陆澹安可以说是20世纪第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除了与很多同代海派文人一样好古却不泥古,贯通古今中西,陆澹安还以开放的思维,尤为自如地穿行于雅文化与俗文化之间,生动诠释着海派文化的一大要义:雅俗共赏。
图片
陆澹安
《弹词韵》手稿
老式留声机搬进展厅,传来婉转悠扬的评弹声。弹词作家,正是陆澹安最为人熟悉的一重身份。陆澹安热爱传统戏剧,过人的文采加上与生俱来的江南情怀,令他对于评弹尤其有着深厚的文化记忆和审美认同。只见《啼笑姻缘》《满江红》《秋海棠》《九件衣》《金玉奴》等陆澹安的重要弹词作品分别独享一个展柜的“排面”,既呈现斑驳、泛黄的影印本,也有以密密小字书就且不乏修改痕迹的手稿。其中1935年由他将张恨水小说《啼笑因缘》改编成的是弹词,首次以现代小说题材作为弹词改编对象,在市民群体中引起巨大反响,风行一时。众多弹词剧本中还有为戏曲艺人专门创作、改编的。例如,共五册的《秋海棠弹词》手稿,是1945年为“弹词皇后”范雪君编写的,其中一曲《恨不相逢未嫁时》日后成为评弹经典唱段;四本《九件衣弹词》手稿,则是1950年为弹词女演员徐雪月创作的。众多经典弹词作品一旁展开的长卷手稿,是陆澹安探索弹词艺术规律、总结创作经验于1936年编写的《弹词韵》,小楷格外工整,可见东同韵、江阳韵等十多韵的内容。这部书成为现代弹词创作必不可少的工具书,其中阐述的弹词基本创作原则至今仍为评弹作家所遵循。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指出,几十年前,正是以陆澹安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加入此通俗民间曲艺的创作,并将新观念、新思想注入其中,才使得评弹艺术焕发新活力。
图片
陆澹安
《九件衣弹词》手稿
陆澹安对于俗文化的贡献,远不止弹词创作。他的小说创作,让他跻身“鸳鸯蝴蝶派”名家,具体而言,品类极为丰富,包括短篇、侦探“李飞探案”系列、长篇《落花流水》《百奇人传》等。他也曾对众多传奇、元曲、聊斋、《杨家将演义》等作品进行改写,令传统文学在“白话”世界得到普及。他还曾与友人张新吾合办新华影片公司,编《人面桃花》电影剧本,翻译电影、戏剧、小说多种,又为《新声》杂志撰写电影评论多年。诸多“斜杠”经历,均有相关文献在展览中佐证,这也让展览格外耐品。有专家认为,陆澹安的文学创作一方面展露了他作为传统文人的情趣和文学功底,对于市民社会的积极关注,植入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及世俗人情;另一方面他对于西方电影、小说的关注,使他的小说创作吸收了西方的现代因素,也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体现了民国时期俗文学与市民生活及文化、文学思想及思潮的联系,以及同时代一批活跃于上海的都市文人的生活形态和文化特征。
图片
陆澹安
《落花流水》小说手稿
投身俗文化,固然与所处的上海都市社会发达的文化传媒产业和大众娱乐产业有关,其实亦有陆澹安的自觉选择。邢建榕说,陆澹安具有那个年代民国文人特有的才情和欢娱,更兼有乐天下人之志。他指出,写作“李飞侦探案”侦探小说系列,与陆澹安就读的法律专业有很大关系。据说他也是近代唯一真正读过大学法科的侦探小说家。他喜欢观看美国警匪悬疑电影,便将观影体验译写为“影戏小说”,在报纸上连载或出版;作为一位资深评弹爱好者,又对现代城市气质有着相当把握,将现代小说题材改编为评弹也是自然而然的。
图片
晚年的陆澹安,从俗文学创作过渡到学术研究。他所撰写的学术著作包括《古剧备检》《水浒研究》《三国演义研究》《庄子末议》《列子末议》《吕氏春秋末议》《说部卮言》等。其中,《水浒研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以专著(报刊上的散篇论文不算)问世的古代小说研究的最早成果之一,其中部分内容是驳正胡适《水浒传考证》里的看法的,后来胡适在美国巧遇陆澹安在联合国秘书处档案部工作的大女儿陆祖芬,特意拜托转告其父:“请对他说,我认为他商榷的意见是对的。”此书至今尚在为《水浒传》研究者所引称。在此次展览中,《水浒研究》手稿节选了长近4米的内容悬挂上墙,颇为壮观,据悉其原稿长达8米。一并展出的还有1954年陆澹安与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签订《水浒研究》的出版授权与契约,约定出版时用笔名“何心”。
图片
此外,陆澹安也爱好书法、喜考据。他写得一手好字,尤其汉隶功夫了得,取法甚广,能善诸种碑体,张迁、曹全、礼器、乙瑛、衡方以及西狭颂、三公山等均有研习,还曾一度将隶书的扁方结体改书为长方以求变化与突破。从此次展出的《陆澹安为廖平子录明代范讷诗句》、《陆澹安书周采泉集句》等中,均可看到他丰富的汉隶的学养。研习书法之余,他还对金石碑版作了大量考据,写了《汉碑考》《隶释隶续补正》《汉碑通假异体例解》《隶释正误》等。
凭借一人之力,陆澹安甚至编就了《小说词语汇释》和《戏曲词语汇释》两部大词典,这两种专业性的工具书在海内外学术界都有相当影响。此次展出的陆澹安于1980年3月1日写定的《戏曲词语汇释》序言,是他生前最后的文稿。26日后,他便与世长辞。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后一代直接的承受者,陆澹安对传统文学样式、审美趣味有着最为强烈的认同感。在他心中,治学的位置远重于早年的传媒翻译与文学创作,但他也同意所谓经典文学是从古代通俗文学发展而来,这正乃陆澹安治学的重要支点。
图片
进行中的发现与整理,打开日趋丰满、深刻的海派文化
以陆澹安作为鲜活的个案,得以窥见的,是上海城市社会文化生态的丰富面相。展览特辟“交谊”单元,以诸多带有手写温度的信函以及复现的陆澹安书房场景,打开陆澹安庞大、跨界的朋友圈。这个朋友圈活跃的社会文化活动,可被看作研究当年海派文化的重要楔子。
在陆澹安留下的大量的信札里,呈现出那个大时代里新旧文化人、包括海外学者庞大的智识体系,几乎串联起了海派文化史上最璀璨的名字:郑逸梅、严独鹤、丁慕琴、施济群、朱大可、蒋吟秋、谭正壁、潘伯鹰、周瘦鹃、秦瘦鸥、施蛰存、孔令境、张恨水、陈蝶衣、陆士谔、程小青、平襟亚、聂绀弩、李福清(俄)、波多野太郎、赵景深、吴湖帆,陈巨来,潘伯鹰,邓散木,钱瘦鉄,刘海粟,谢之光,李秋君,周鍊霞,胡亚光,朱其石,钱君匋、陶冷月、马公愚……在此次展览中,人们便能看到不少陆澹安与朋友的交游往事。例如,聂绀弩向陆澹安商讨《水浒研究》中关于《录鬼簿》的一处细节;潘伯鹰来信代上海书法会向陆澹安征求法书参展;郑逸梅托陆澹安为友人寻医……陆澹安与国外汉学家李福清、波多野太郎的往来书信,则透露他们经常讨论交流学术上的诸多问题,以及互相找寻自身学术研究所需书目。
图片
据陆澹安之孙、书法金石家陆康透露,祖父过世数年后,1984年,大伯做主将陆澹安毕生所藏,字画、藏书、碑帖等都捐献给山东大学图书馆,留下遗墨和未出版的遗著装满整整一个大铁皮箱。这个箱子16年没有人打开,直到陆康在外辗转半生后,2000年回到虹口老宅。此后,他日复一日,埋首将祖父多为散页、顺序亦颠三倒四的手稿,整理成《小说词语汇释》《戏曲词语汇释》《说部卮要》《澹安日记》《澹安藏札》《莊子末议》《唐宋传奇》《聊斋故事》《元曲故事》等11本书。
图片
此次展览呈现的档案资料,最早一份是1905年,最晚则是1980年,基本涵盖陆澹安的一生。邢建榕却也说,这些档案资料仅仅是陆澹安留存资料的一小部分,丰富的余量尚待进一步整理问世。陆康也坦言:“从现有材料看,还可以整理出11本书。”
邢建榕特别提到,史料编研绝非一般人想象得那么轻松可得,标点、识读、考订、研究、整合、出版,称得上是一个系统工程,十年磨一剑是常态。他认为,通过已知和有待进一步发掘的陆澹安史料,我们可以设想、提问和探究,陆澹安与他的朋友们活跃的社会文化活动,为当年海派文化的繁荣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作为上海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无可避免的商业化、多元化文化浪潮,该如何评价陆澹安这样的民国文化人,在大众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作用?上海城市社会文化生态的完整面相,我们能否从陆澹安身上获得更多鲜活的细节?作为知识分子的陆澹安,在汹涌而来的时代转型面前,他又是如何面对和自处?“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解读,或许就是我们今天研究陆澹安的价值所在。”
图片
挖掘、梳理海派文化正在申城不少美术馆之间形成共识。今年是海派书画名家兼鉴定、收藏名家吴湖帆诞辰130周年,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正在筹备相关大展;刘海粟美术馆计划年内举办刘海粟书法大展,第一次使用全馆6个展厅,系统呈现刘海粟的书法人生;上海中国画院预计跨年推出来楚生、陈巨来、叶潞渊三位海派大师联展。当更多个案串珠成线,人们对于海派文化的理解无疑将更加丰满、深刻。
  作者:范昕
文:范昕图:叶辰亮拍摄以及馆方供图编辑:宣晶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