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厌弃嘉峪关”的选调生,困在幻灭的围城里

□蒋璟璟
近日,“嘉峪关选调生离职事件”引发网络热议。武汉大学研究生顾某不情不愿地前往嘉峪关就职选调生,随之流露出懊悔、不甘情绪,发表了一篇网络文章。文中的言论,不乏对嘉峪关“恶语相向”。诸多表述引发网友反弹。5月30日,武汉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该事件对嘉峪关产生的不良影响表示遗憾。这位离职选调生就业后的个人选择,不能代表武汉大学选调生群体。(中新社)
强扭的瓜不甜,但至少还是该有好聚好散的体面。本就不情不愿勉强赴任的顾某,在经历过一段难熬的时光之后,最终以一篇小作文“直抒胸臆”。这是隐忍已久的释放,是火力全开的放飞。曾经的选调生顾某,近乎歇斯底里地,与这一经历和身份决绝地切割。在申请离职获批之后,所有的束缚与顾忌不复存在。顾某重新获得了表达的自由,然而透过那牢骚满腹、刻薄讥讽的字里行间,表达却似乎失去了应有的重量和意义。
选调生作为领导干部的储备人才和预备梯队,对体制的活力维系和代谢更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选调生的声音,理应被听到、被重视。研究生顾某,当然有权利为自己的选调生生涯“总结陈词”,就算是不满、质疑与批评,原本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备受质疑的事实在于,其所抛出且广泛流传的小作文中,并无多少建设性的意见,甚至极少有具体明确的“问题”所指。大段的煽情、咒怨、比附乃至“文学性叙事”的手笔贯穿全篇。越是用力,越是可惜。
“嘉峪关就是落后的戈壁滩小县城,我在那里被禁锢,动弹不得”,这是非常典型的艺术性笔法,可当之出自一位选调生的“临别感言”,就是那么的不合时宜。倘若是工作上遇到了“奇葩领导”“荒唐坎坷”“不公平对待”,大可以就事论事地展开论述一番,说不定还能博得吃瓜群众的激赏;可若是将之大而化之地变成“地域性攻击”,无疑就是不明事理、不谙世事了。明明可以写成有理有据的“整顿职场爽文”,偏要走自怨自艾的祥林嫂戏路,难怪风评拉胯了。
选调生是个围城,有人趋之若鹜,有人夺路而逃。这份工作长期以来被等同于“入编端上铁饭碗”,其被许诺以瑰丽的前程与广阔的未来。只不过,当未来“未来”,能不能经受住当下的苦累,最终熬到出人头地,这终究是个问题。一些大学生把考上“选调生”当作终点,当作是“上岸脱离苦海”的解脱。殊不知,奔赴任上之后,才刚刚是奋斗的开始。这种认知偏差,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希望的幻灭和内心的崩溃。困于小作文的顾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嘉峪关没有那么不堪,选调生也没有那么脆皮。体制用人自该审慎,个体择业也当深思。很多时候“艰苦奋斗”,并非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很多选调生真的会遇到的挑战。之于此,多些深思熟虑,少些跟风与想当然,或许就能少些不必要的兜兜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