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青城山中的野百合,它的魅力与道家内修有何联系?

1910年,来自英国的植物猎人威尔逊第4次前往中国为美国哈佛大学的阿诺德树木园采集植物样本,他带领探险队从成都沿着茶马古道到达了川西高原山区,在茂县松潘一带的岷江河谷两岸,威尔逊发现了数量庞大的岷江百合,彼时正是初夏,一米高的茎秆上喇叭一样的百合花竞相开放,威尔逊和队员们花了8天时间在这些漫山遍野的百合花旁边插上绑了红丝带的棍子作为标记,等到花期过后种子成熟的时候,他们再次回到这里,从做过标记的地方拔出了百合花的鳞茎,然而就在他们收集完百合花的种子和鳞茎后返回成都的途中,在经过汶川时突然遇到山体滑坡,落石击中了威尔逊的一条腿,骡群从他的身体上垮了过去,他被紧急送往成都治疗后又辗转回到美国疗伤,结果还是落下了终身残疾,此次中国之行虽遭飞来横祸,但威尔逊还是将数百个岷江百合的鳞茎带回了美国哈佛大学。
能让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费尽千辛万苦也要得到的百合,它究竟有着何种魅力?
初夏的青城山笼罩在一片柔柔的绿霭之中,在经过连续几日的晴天后,隐居山中的修行人杜师父已经将一锅经过九蒸九晒的黄精炮制完成,接下来他准备在黄精中加入一味药材,将它做成复方黄精膏,但在此之前,趁着雨天的空闲,他还要去寻找更多的这种药材以备需用。
图片
位于青城山范围内的主峰赵公山,因为常年雨水充沛植被丰富而生长着黄精、厚朴、杜仲、黄柏、百合等中药材,杜师父通过一路寻访,在赵公山深处找到了百合,此时正值草木葱茏而又生机蓬勃的初夏时节,百合迎来了它在人间最美的花期。
一朵朵洁白夹杂着紫色条纹、呈喇叭状的百合盛开在一片幽深的厚朴树林下,茁壮挺拔的茎秆有一人多高,光一根茎秆的顶端就开出了多达十个百合花朵,这些花朵朝着四面八方绽放,在雨雾蒙蒙的山林间犹如一个个白色的小精灵。
图片
与威尔逊发现的岷江百合不同,这些百合属于高山野百合,它们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坡林木下,耐寒性很强,但它们对生长条件也比较苛刻,高山野百合喜欢湿润肥沃的腐质土壤,而赵公山常年多雨、林深叶茂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很适合这类植物扎根。
百合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在全世界多达80多个品种,中国是它的主要起源地,仅在四川就有25种之多,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花朵的颜色上,而对比其它纯白、粉红、淡黄等各种颜色的品种,生长在山野密林间的高山野生百合更显得幽然而灵动。
图片
在日常生活中,百合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观赏性花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人们认为,不同颜色的百合花朵象征着不同的寓意,比如纯洁、忠贞、天真无邪、祝福、财富等,但除了花朵的观赏价值,百合生长在地下根部的鳞茎还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药食。
《神农本草经》记载:“百合主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百合能清痰火,补虚损。”而野百合中医则认为它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它常用于治疗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等症状。
踩着湿润的泥土,杜师父穿梭在沾满雨水的荒棘中,他扶着一株花朵满枝头的百合说:“百合一般人用药都是将它提炼成粉,而我是直接用蜂蜜将它泡制,对睡眠很有帮助,过去那些修丹道、炼外丹的人也是这样取用百合的。”
图片
《本草纲目》记载:“百合之根,以众瓣合成也…”百合的鳞茎是由数十个瓣片构成的,它们相叠抱合呈盘状,内部贮藏着极为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水分,以此适应干旱和炎热的环境。
《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水的品性接近于道,那么以形媚道,百合之根则接近于道家内修所说的“抱一守中”。
《道德经》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又曰:“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庄子》则指出:“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古人认为,内修之人在平常的修炼中就要做到凝神静气、抱一守中、身心合一方能达到益寿延年甚至超脱生死的效果,而百合不仅品形与之相似,恰巧又具有静心安神的功效,杜师父认为,将百合提炼与称为“仙人余粮”的黄精做成“黄精百合膏”,于内丹外丹都很适用。
图片
野生资源有限,与植物猎人威尔逊不同的是,杜师父取用这些高山野百合并不会拔掉它们的鳞茎,而是等到花期过后果实成熟的季节取其种子带回隐居之处,这些种子将会在杜师父的房前屋后生根发芽直至长成,待到成熟后再采收它们的鳞茎入药最终做成“黄精百合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