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姜奇平: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新型工业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当前,四川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的关键阶段。向新而行,成都也正聚焦重点产业链细分赛道构建专业化工作体系,大力推动建圈强链,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以新型工业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其中起到怎样的关键作用,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新质生产力又如何落到实处,为实体经济带来更多助力?本期《首席访谈》,成都传媒集团首席评论员、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评论员马玉宝专访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
图片
1.2024年一季度,“智改数转”是四川最火热的话题之一。今年,四川将全面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行动,努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怎样看待“智改数转”对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姜奇平:“智改数转”抓住了新质生产力落到实处的关键问题。智能化转型,其实在于生产力基础已经发生了一定的演进变化。传统产业改造的作用是在智能化方向,不仅能够通过自动化降低成本,而且能够通过智能化来提高附加值,这个对于高质量发展很关键。
从数字化的转型来说,我们过去所说的转型更多是一种企业转型,比如说其中的流程变化。而新质生产力提出了要转变旧的增长方式,生产方式转型成一种生态链、价值链的重塑,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对整个企业的性质产生了很大的改变,有利于更灵活地应对市场形势的变化,同时可以使整个产业体系进一步现代化,我认为“智改数转”提得非常好。
2.今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定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一号工程”,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成都有哪些方面的优势?有哪些具体的工作要做?
姜奇平:这个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为新质生产力是需要科技创新主导,只有科技转化出成果才能叫做生产力,转化的一个重要的支点其实就是科技转化能不能和应用结合,“产学研用”里边最不容易的就是应用。
成都具有很强的研发实力,在应用方面也有很好的基础。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之下,成都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优势。首先是科技研发底子非常好。
另一方面,其信息化的基础是相对比较先进的。比如说智慧城市,在其中可以找到很多具体的应用场景,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都落实在城市的应用里,就非常实在。我们现在强调的城市建设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将高科技转化成生产力,最终是为人服务。聚焦到人的身上,就找到了切切实实的抓手。能够在成都这个大市场里把更多的应用推广出来,就可以形成更多正向循环。
3.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今年4月,四川省人工智能学院揭牌成立。百度智能云也与成都达成协议,在助力城市实体经济发展方面,您认为人工智能的前景与空间如何?
姜奇平:人工智能正处在一个方兴未艾的时期,以后还有很大的突破空间。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结合特别紧密。我们要发挥市场优势,人口众多的优势。成都如果将对高科技的研究优势和庞大的需求结合起来,对科技研发本身,会有很大的帮助。
4.在协调发展的格局下,中国的不同区域,发展往往有不同的侧重。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背景下,作为“双核”之一,成都应该在哪些方面继续发力,利用好自身的禀赋和优势,开启更多乘势而上的赛道?
姜奇平:唱好“双城记”,重庆与成都其实各有各的优势。成都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非常好,重庆则有很多制造业基础。双城之间互补性很强,更适合做一个产业集群。因为现在我们说的产业集群不再是一个城市,而是城市群的概念,比如长三角、粤港澳等等。如果两个城市能够持续加强产业链的配合,那未来就大有可为。
5.成都近期举办的世园会和汤尤杯受到很大关注,国际化的赛事和展会,对于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会带来那些契机?有哪些助力?
姜奇平:新质生产力一定要落地。在城市发展的进程里,往往这种大型的会展都是一个跳跃型的机遇,将城市的优势充分展现在全球面前,并能够带动区域的发展。所以,“一会一赛”,也是成都迈向世界城市的又一次机遇。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马玉宝 摄像 胡澜馨 黄琴 吴子瑜(实习) 剪辑 曾诗蕴 海报 姜蓉 编辑 黄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