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又开始从市场里找钱

图片
这一轮中概股财报季接近尾声,大多数公司走出业绩低谷,收入和利润双增,使得现金和投资理财规模基本都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剔除必要的资本开支和研发支出后,仍存在大量的超额现金。
如截至今年 3 月底,阿里巴巴现金、投资和理财规模超过 6000 亿元,腾讯超过 4000 亿元,拼多多超过 2400 亿元,京东超过 1700 亿元。
面对这种情况,公司通常有两个选择。一是将超额现金作为股息发放,但这可能不符合大股东的期望,因为大股东更倾向于公司股票增值而不是获得额外现金收益,并且拿到股息的大股东往往需要支付税费,使得实际收益减少。二是通过回购减少流通股数,在不改变企业盈利状况的情况下提升每股收益,从而支撑股价、提升公司股票价值。
有的公司两种激励同时推进、但更多资源放在回购。比如阿里 2024 财年大约派息 40 亿美元、同时回购了 125 亿美元;腾讯去年大约派息 320 亿港元、回购 490 亿港元,今年仅前 5 个月又回购了 322 亿港元。有的公司更专于回购,如快手打算三年内回购不超过 160 亿港元、美团年内大约回购了 71 亿港元。还有公司现金千亿仍暂不分红、回购的,比如拼多多、理想。
回购资金多为自有资金,但在中概股整体摆脱了前期那种极度悲观的情绪后,从京东、阿里开始,它们时隔两三年再次从公开市场找钱。不同的是上次拼多多、美团增发或者发债为社区团购业务筹资,小米发债造车。这次的融资从为了回购资金找钱开始。
上周,京东成功发行了总额为 17.5 亿美元的可转债,期限至 2029 年,票面利率为 0.25%,股价较当前涨 35% 左右时可以换股。阿里巴巴数天后宣布成功发行了总额 50 亿美元、2031 年到期的可转债,票面利率 0.5%,约定的初始转股价格较当前溢价 30%。
一位资深市场人士说,回购以及为了回购发债,都是成熟市场的成熟做法,从苹果到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都做过。之前低利率环境下大公司倾向于直接发债,现在利率升高后,有的去利率更低的地方融资(比如巴菲特发日元债),而像阿里、京东发可转债,也可以实现一定条件下的低成本融资。
他表示,对于可转债投资者来说,他们在股价上涨时转换为股票,从而获得较高收益,或在股价低于一定水平时选择不转换,就当买了个超低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它们不大会像参与 IPO 那样详细分析市场格局,更在意的是股价是否具有波动性。
据财新引述瑞银亚洲股票资本市场部联席主管张倩嘉的话说,其他公司可能效仿京东、阿里,发债回购、支撑股价。文章还援引了汇丰对下一个可能发行可转债公司的参考指标,包括股价表现、在手美元现金储备、股东回报相较在手现金的比重、过往的可转债发行记录等。
另一位投行人士则在发给客户的评论邮件里,从流动性角度提出京东发债的必要性,他指出,截至 2023 年底,京东约有 100 亿美元现金,其中应该包括并表子公司二级市场募资,还有更多资金基本都以人民币存放在境内实体。(龚方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