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陵志丨庄庵遗存见证宋元古韵悠悠

核心提示
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宋元时期瓷器残片、砖瓦散落古道,名人轶事点缀其间,展示泉州古时商业繁盛
近日,有市民称,在泉州大小阳山的“心肝头窟”——庄庵发现阿育王塔的须弥座、唐宋时期的龙头墓首和古时百姓们在高山上修建房屋遗留下来的瓦砾等建筑构件。
记者进一步了解发现,除了上述物件外,庄庵石阶古道上宋元时期的瓷器残片、砖瓦遗物俯仰可拾,证明当地古代不仅商业繁盛,而且人类活动频繁。由此也牵出了庄夏、施琅等历史人物与庄庵相关的故事。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谢伟端/文 通讯员 洪少霖/图
“心肝头窟”庄庵地处大小阳山间
近日,记者与泉州市知名文史专家王赞成和洪少霖前往现场采访,车子沿着普明路一直往西,进入北峰地界;穿过高速公路桥底,顺着一条宽仅两车道、陡峭异常的水泥路盘旋而上,抵达庄庵。庄庵村落地处丰泽区北峰街道群峰社区,属于清源西北山麓,又恰好位于大小阳山之间的双乳心窝之间,俗语称它为“心肝头窟”,给人一种“半岭回峦景豁然”之感。
图片
近看大小阳山
大小阳山,俗称“双乳山”,它们并列双峙,如一大一小两个哺育幼儿的双乳,给人温馨、美好、柔和之感,泉州市区百姓如是她们哺育的孩童。“若虎而蹲,若龙而奔,黛滴蓝喷,藏烟泄云,自远而来,豁然屏开,双峰对峙,中坦数里。二山木星,有儒朋气象。”古人以此形容大小阳山之气魄;“横冈叠献总萦蟠,忽有双尖削翠峦,并蒂秋开金菡萏,连枝露浣碧琅干”,此古诗形容其山貌与意境。
位于大小阳山“心肝头窟”的庄庵,其得名与泉州古代名人庄夏有关。庄夏,字子礼,南宋永春人。任赣州兴国知县期间,对赤贫户欠税逃亡则给钱代纳,政声卓著。庄夏出任漳州知州时,奏请屯兵大池故寨,增建小澳、南岭二寨,以控制汀、潮二州。次年,他捐资在柳营江上建大木桥,名为“通济桥”(即今江东桥),免除了两岸人民摆渡、覆舟之苦。庄夏卒于嘉定十六年,被追赠少师。
20多年前,王赞成曾在庄庵发现庄夏的墓道碑一块,并应庄氏后人所请,送至泉州市博物馆作为馆藏石碑。那么庄庵又是如何与庄夏联系上的呢?“庄夏后人曾从永春迁播到泉州,庄庵即是他们的山产。庄氏在泉州繁衍期间,家族中有部分女性未婚,她们就在大小阳山的‘心肝头窟’筑庵为先祖守墓,当地也因此被称为‘庄姑庵’,后人隐去‘姑’字,称为庄庵。”王赞成说,当地曾经还有一个节孝坊,表彰未婚女子守墓崇德之举,只不过该坊现已淹没不见。
图片
庄庵发现阿育王塔的须弥座
古道与旧物见证古时商旅之繁盛
市民李先生发现的阿育王塔的须弥座、唐宋年代的龙头墓首位于横穿庄庵的古道旁“柱珠桥”附近。
“柱珠桥”地处一个深达十多米的山涧上方,地势险峻,杂草丛生,由石柱、石块构筑而成。桥面并不宽,桥墩建筑风格古朴,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石墩已覆盖上一层薄薄的苔类植物,变得乌黑难辨。据村民介绍,通过这座唐宋年间构筑的“柱珠桥”可以走到附近的古道,是古时当地人对外交通的唯一通道。
图片
柱珠桥
而古道分为云雾、九峰两道,皆是石阶古道,一头蔓延至永春,一头往福州方向,曾为泉州、福州之交通要道。“这条交通要道不是官道,官道较宽,可通马匹。它是民间小道。”洪少霖说,当时有许多人从丰州城到仙公山去求神拜佛,走的就是这条小道;古时洪濑百姓想到泉州城内交易土特产,如地瓜粉、花生等物,也大多要经过此古道。直到前些年朋山岭隧道通车前,仍有不少人走这条小道。
图片
石阶古道
闽南的古人经常用“几铺路”来测量路程的远近。一铺路就是10里路,相当于现在的5公里。“从泉州古城到庄庵,再从庄庵到仙公山,大约都是1铺路的路程。庄庵就是泉州古城到仙公山的中点。”村民说,传说仙人在这段路的中点和终点各留下一个“仙足迹”。庄庵的“仙足迹”在云雾岭“半岭宫”向上百米左右,一棵老榕树下。其五趾分明,后脚跟清晰,整体稍显瘦长,形似人之左脚。如果那一只脚能够穿上休闲鞋,大概需要45码鞋子。庄庵曾有放牛娃,将那树下石头当作床铺,在放牛过程中躺在上面睡觉。古时,达官贵人驾车马前行至此处时,大多会在半岭宫前休息并遥望泉州城。半岭宫右侧现水泥路拐弯处,原有石牌坊一座,今已不见。
据介绍,清朝水师名将施琅的后人曾主持重修过古道。如今,前往庄庵的古道旁边,还有清雍正十年(1732年)维修古道之碑记一方,记录当时参与重修古道的人。“里面有很多姓马的,很可能是阿拉伯人的后裔。他们在元朝时很有权势,明朝建立后受到迫害,躲到庄庵。”王赞成说,只不过这些姓氏的人同庄姓一样,后来大部分又从庄庵迁出,如今庄庵以蔡姓为主。
图片
清雍正十年(1732年)维修古道之碑记
正是由于古道在古时候非常繁盛,因此,往来的商旅非常多,古道上有亭子、寺庙等便不足为奇了。市民李先生发现阿育王塔须弥座的古道旁边,原来就有一座名叫“普显古寺”的寺庙,寺庙旁边长了一些野生中草药。“寺庙里供奉观音,传说全身都是金子做的。”61岁的庄庵村民蔡世安说。据不完全统计,此前泉州共发现阿育王塔13座,它们分布在开元寺、承天寺、洛阳桥、南安丰州、南安诗山等,大多为宋代产物。此次在庄庵的发现,为泉州阿育王塔的数量实现了“13+1”,这也是研究泉州佛教的又一实物佐证。
据推断,除了寺庙外,古代当地也有不少人居住。曾有附近村民发现土层里面有许多零零碎碎的宋代瓷片、碗、瓦片等,洪少霖认为:“瓷片可能是商旅留下的,瓦片说明古时候当地有民居,因为瓦片不大可能是商旅遗留在当地的。”此外,当地还发现龙头墓首和一个用于碾压稻谷等农作物的石碾,这些都是古时候人类居住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