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医疗资源向日喀则延伸辐射 申城三甲医院专家远赴日喀则开展巡回医疗活动

图片
图说:上海医疗专家赴西藏日喀则市开展巡回医疗活动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山海不为远,千里心相连。
5月27日至31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虞涛带队,上海20家三甲医院30余名医疗专家赴西藏日喀则市开展巡回医疗活动,并慰问上海“组团式”医疗援藏专家。这次赴藏专家涵盖内、外、妇、儿、中医等多种专科,他们深入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江孜县人民医院开展义诊活动,为900余名各族群众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筛查诊治和健康咨询;到江孜县人民医院教学查房6次,把上海优质的医疗服务送到日喀则各族群众的家门口。
健康是最基本的民生福祉,也是上海援藏的重要内容。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虞涛介绍,上海通过“以院包科”等方式,深入推进医疗人才“组团式”对口支援工作,推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向“强三甲”跨跃式发展,深化区域医联体建设,“组团式”帮扶进一步向基层提质扩面。同时,完善引才育才机制,坚持学历教育和岗位教育相结合,为受援地持续培养多层次医疗卫生人才,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促进上海优质医疗资源向日喀则延伸辐射,有效缓解当地各族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图片
作为夯实“组团式”援藏工作的新项目,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与日喀则市人民医院29日签订了《远程医疗合作协议书》,大力推动智慧赋能,发展“互联网+健康”服务。签约仪式后,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王敏教授利用5G等信息技术,为日喀则患者进行跨越千里的远程会诊。患者是一位65岁藏族男性,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眼科医生诊断为左眼黄斑水肿,给予眼内注射3针后视力改善不佳,请求会诊。根据当地医院提供的临床资料和远程问诊后,王敏考虑诊断是左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伴黄斑水肿,建议患者进一步完成专科眼底荧光造影或广角OCTA检查,了解视网膜血供情况,并调整治疗方案,建议抗炎药(傲迪适)眼内注射,根据造影或OCTA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联合眼底激光治疗。患者不用来回奔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图片
上海专家义诊活动同样方便了众多患者。巴桑是一位拉萨卵巢癌患者的家属,当他得知29日在日喀则有上海专家义诊,便早早地驱车从拉萨赶往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然而由于路上堵车,赶到医院时,义诊活动已结束。焦急的患者家属通过多方打听,赶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郑重下榻的宾馆。他怀揣着忐忑的心情敲响了郑医生的房门,欣慰的是郑重热情接待了这位家属,经过仔细查看病史、阅读影像学结果后,给该名患者制定了先手术再化疗以及维持的方案,并且约好下周让她前往上海手术。无独有偶,瑞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孙首悦收到一位拉萨患者的微信,他之前因为垂体大腺瘤在瑞金医院看过病,术后一直在随访。他通过孙首悦的朋友圈知道日喀则有义诊活动,本想赶来,但因为时间紧张、路途遥远,无法成行。孙首悦当即询问了患者当前的情况,并对他进行了远程指导。
在义诊现场,上海市皮肤病医院诊桌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不断有群众挤上前来要求加号。杨德刚主任医师解释,以前皮肤科巡回医疗义诊咨询都是牛皮癣、湿疹、白癜风等常见又难治疗的疾病。现在健康条件明显改善,上海专家带领日喀则本地团队多年援助共建,这些常见难治疾病在日喀则医院都有了规范化、同质化的高水平诊疗服务。随着幸福生活普及,年轻人爱熬夜、爱美食、少运动相关的“甜蜜生活痘”日益增多成为新困扰,咨询怎样消痘印、除痘疤、激光美容和日常爱美护肤的市民群众成为大多数,挤爆了义诊台位。
图片
义诊中专家们发现,很多疾病都跟当地民众的生活习惯和就医理念相关,很多时候改变他们的观念比治疗更重要。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王丽告诉记者,她在义诊中发现干眼症是当地的高发眼病,翼状胬肉及白内障在老年人中比较常见。前来咨询的3名儿童患者,主要表现为近视及斜视,其中有一名8岁患儿,自幼左眼视力不好,家长没有重视,后来患儿出现左眼向外偏斜,家长才带他去当地眼科就诊,医生检查发现患儿左眼有近视和散光,戴镜后矫正视力没有明显提高,诊断患儿左眼弱视,给予遮盖训练。王丽医生向患儿家长分析了患儿目前的眼睛情况,讲解遮盖训练的重要性及近视防控的具体措施,嘱咐家长监督患儿认真进行视力训练,注意读写姿势,增加户外活动多看远,定期到眼科复查。瑞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潘睿俊发现,日喀则地区的结石和痔疮患者更倾向于吃药治疗。于是,他在义诊现场做起了“科普大使”,告诉患者胆囊结石可以在腹壁“打洞”,约半小时就可完成胆囊切除术,伤口通常7天即可拆线,顺利的话术后第一天即可出院,这种手术具有创口小、恢复快、出血少等优点。前来咨询的几位患者,听了潘医生通俗易懂的讲解后消除了恐惧心理,表示会考虑选择手术。
健康是民生之本。上海医疗援藏,不仅是组织大型义诊活动,更重要的是建立长效机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日喀则辐射,造福更多农牧民群体。日喀则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庆华介绍,上海13家三甲医院与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建立“以院包科”帮扶关系,全力支持医院打造一流的临床医学诊疗中心,做实做强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卒中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助推西藏西部医学诊疗高地建设。2020年以来,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开展新项目新技术147项,填报自治区技术空白29个项目,“红细胞单采”技术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更是世界首例。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已实现276种“大病”、626种“中病”不出市。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为西藏培养医务人员8余万人次,'带土移植'的551项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已落地生根。
“对口支援,要多做'造血'的事”。日喀则市委副书记、日喀则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彭一浩说:“上海对口支援日喀则,要在更宽领域、更深化层次、更高水平加强交流合作,聚焦医疗等民生'刚需',夯实'组团式'帮扶,培育新质生产力,注重加强受援地人才队伍建设,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同时,还要加强健康理念的引领和健康知识的普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为日喀则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