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宁波先民如何“煮海为盐”?

盐,在中国古代被誉为“百味之祖”,是人类维持生存的必需品。根据来源的不同,盐基本可以分为海盐、池盐、井盐和岩盐等四大种类。
大约相当于钱山漾文化时期(距今约4400-4100年),大榭先民已熟练掌握了海盐制作技术。
在大榭遗址该时期遗存中,发现了多处成组的盐灶遗迹,以及卤水坑和制盐废弃物堆积,并出土了数量丰富且极具特色的制盐器具,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海盐业遗存,可谓我国海盐业的源头
那在古代,海盐究竟是怎么“炼”成的?为了寻找答案,近日,“蓝色脉动——中华海洋文明探源”采访小组专程来到大榭遗址实地采访。
图片
“大榭遗址发现后,我们结合古文献记载的制盐工艺,尝试复原了当时大榭遗址先民制盐的全流程。”大榭遗址考古领队、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雷少告诉记者。
图片
(大榭遗址二期制盐工艺流程实验考古图示。本文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盐卤制作是第一步
约4400年前,随着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入侵大榭北岙平原,大榭岛周围的淡水环境转变为潮滩环境。
此时的北岙平原除了山麓周边以外,绝大部分区域已被海水淹没,这为大榭先民们开展制盐活动创造了地利条件。
大榭先民利用大潮过后聚落附近大面积裸露的海边滩涂表面,刮取盐泥,然后把它们搬运至平坦的地方,利用日光进行曝晒,以提高盐分含量,并去除其中的碳酸钙等杂质。
晾晒完之后,大榭先民开始建造淋卤坑,坑底下有个管子,用来出卤水,然后把干盐泥倒到淋卤坑里面,再把它踩实,之后在干盐泥上面倒入海水。
当时大榭先民就住在海边,可以直接从身边取海水往里面倒。
大约经过一天一夜,等卤水渗出来后,用一个鸡蛋放在接卤水的容器里面。如果鸡蛋浮起来,说明卤水浓度满足制盐的要求,如果鸡蛋沉下去,则反映卤水浓度不够,还得再静候时机。
燃料采集和制盐陶器的发明是第二步
大榭先民主要选择栎属作为煮盐燃料,栎属是常绿、落叶乔木,燃烧时的火力强大持久,且烟灰和废渣较少。
图片
(大榭遗址出土的制盐陶器,1为煮盐陶缸,2为夹植物碎屑煮盐陶盆,3、5为陶盆的陶胎特写,4为夹贝壳碎屑煮盐陶盆,6为支具。)
制盐陶器可分为炊煮器和支撑器两种,后者以柱形支脚为主,可以放在陶盆底部起到支撑作用,以免添满卤水的平底盆因不堪重负而出现底部脱落或破裂。
随着制盐规模的扩大,制盐陶器从大口、圜底、深腹的夹砂陶缸转变为大口、平底、腹部相对较浅的陶盆。
大榭先民使用海水淋滤干盐泥获取高浓度的盐卤后,将卤水舀至陶盆中,用盐灶点火煮盐。
盐灶煮盐,这可是“煮海为盐”最后的关键一步
大榭遗址二期共发现27座盐灶遗迹,它们的存在,确凿无疑表明当时先民采用熬煮的方法来制盐。
这些盐灶又分为单灶眼小型盐灶和多灶眼盐灶,其中多灶眼盐灶数量最多,共21座,其中结构保存完整的盐灶可见7个灶眼,以往在长江下游地区史前遗址和国内其他制盐遗址中,尚未发现与之形态和结构相似的遗迹。
图片
(大榭遗址出土的制盐炊煮器和支撑器。)
在大榭剧院三楼的“海岛之光——大榭遗址考古成果展”陈列展厅,展出了一个七眼盐灶,是根据大榭遗址煮盐遗迹复原出来的。
这种盐灶设计的好处在于,靠近灶门的前锅(煎锅)用来结晶成盐,后锅(温锅)则用于浓缩卤水。这样一来,既节约了燃料,又充分利用了热能,提高了生产效率。
如今,大榭先民已杳无所踪,但古法制盐技艺却传承下来,并一直延续至近现代。
在其后出现的晒盐技艺,则被活态传承至今。目前,象山海盐晒制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
(象山博物馆展出的“煮海晒盐”复原场景图。)
“象山在宋代就建立了玉泉盐场,其产盐量很大,在当时地位很重要。到了明代嘉靖年间,这里从事盐业的员工有2000多人。到民国时期,其发展规模更大。目前,浙江最后一处海盐手工晒制盐场——花岙岛盐场到现在还在生产使用。”象山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象山博物馆馆长史伟说。
来源:甬派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