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可能鸡出抑郁、双相,快乐教育也不可行,如何让孩子的童年幸福呢?

01、过度“鸡娃”可能会令孩子罹患抑郁、双相
“六一”儿童节又到了,今年的六一正好是周末,相信很多父母会带孩子出去玩,让孩子开开心心地度过这一天。包括一些平时非常“鸡娃”的父母,也会给孩子适当减少学习任务,让孩子相对轻松一些。
不过,对于这部分孩子来说,儿童节实在太短了。6月2日一早起来,他们的生活又恢复了原样,课外班和作业满满当当。
有些父母还会要求孩子补上儿童节的学习任务,孩子1天要完成2天的学习任务,心里很厌烦,不禁怀疑这六一到底是放假了,还是没放呢?像极了大人们吐槽节日调休的心情。
有些孩子甚至会非常失望,甚至觉得父母很虚伪,只是表面上让自己过了个儿童节,实际上根本就没想让自己放松。
父母也十分无奈,“我们也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但现在的社会这么内卷,研究生都找不到工作。如果我们不逼着孩子学习,他们将来怎么考上好大学?怎么找到一份好工作养活自己?”
客观来说,这些父母所担忧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如今已经进入了AI时代,很多简单、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很容易被取代,社会的竞争确实很激烈。
虽然说现在国家富强了,社会保障更好了,就算孩子以后扫大街也不会饿肚子,生存肯定没有问题,但确实会过得比较辛苦,生活的自由度会很受限制。几乎没有父母愿意孩子以后一直过这样的日子。
所以,那些拼命“鸡娃”的父母,绝大部分不是为了孩子以后能更好地回报父母,也不是为了面子,想让孩子将来光宗耀祖,更不是很多精神分析师所说的“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他们真的是希望孩子将来能够过上更殷实、更自由的生活,不但不会被时代淘汰,还能活得轻松快乐一些,不用那么辛苦,人生进入“生活”阶段,甚至进入“生命”阶段。
只不过,就算父母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但过度、盲目地“鸡娃”很可能并不能帮助孩子成人成才,反而还会让孩子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等。
在小学阶段,学业难度还不算太大,很多孩子在父母的严格监督之下,投入大量时间做练习,要获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并不难。
这个阶段,孩子是很多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受到老师、长辈、同学们的认可及夸奖,看起来一帆风顺。他们内心整体上是比较开心的,是有“自信”的。虽然老爸老妈逼自己学习,总批评自己,这是有点烦,但是因为能够换来好成绩和外界的表扬,他们也能接受。
不过,这种自信几乎只建立在学习成绩上,就像一间装修得很好的房子,却只有一根顶梁柱,风平浪静的时候啥事没有,惹人羡慕;但只要有一些风浪,房子就容易倒塌。
到了中学以后,尤其是高中阶段,学业难度和学科数量都肉眼可见地增加了,学业压力和紧迫感也增加了,孩子很难光靠做大量的练习脱颖而出。有些孩子根本没有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看起来很勤奋,但掌握知识的效率很低,学习成绩会出现明显的下滑。
有些孩子的自信本来就主要来自于成绩和外界的夸奖,现在成绩上不去了,老师和同学也不那么看重自己了,他们会很受打击,心里很焦虑,急切地想找回以前被老师夸奖、被同学羡慕的感觉,于是不断地自我施压。
父母看到孩子不再像以前那么优秀了,也很焦虑,也进一步给孩子施压,甚至指责孩子不努力。
在长期的高压状态下,孩子很容易出现学习障碍、情绪问题,二者形成恶性循环。如果孩子一直得不到积极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压力无法减小,情绪问题就会发展为情绪症状,症状的程度和时长到了一定程度,就达到了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
有的孩子病情严重,不得不休学,又经历了几次复学失败,最后辍学,脱离了正常的成长轨道。他们的父母非常痛苦,完全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从小那么优秀的孩子,现在怎么会变成这样?!
患者俊辰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小学时成绩非常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是学校里的大队委,大人们都夸他,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到了初中,俊辰的学习状态有所下滑,中考没考好。到了高中后,他不仅学习状态持续低迷,还出现呕吐、腹泻等躯体化症状,后来被诊断为抑郁症。俊辰父母当时非常痛苦,儿子从小那么优秀,怎么可能会得抑郁症?怎么会不愿上学?
很多学习成绩极其优秀的孩子,包括不少清华、北大的学子,反而觉得活着没有人生意义,出现了所谓的“空心病”,有自杀念头,还有的高材生甚至选择了出家。北京的龙泉寺是一所“网红”寺庙,里面就有不少顶尖名校毕业生。
还有今年1月,美国硅谷发生“暴力杀妻案”引发全网关注。清华学子、谷歌工程师陈立人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心理障碍,在家中杀害了自己的妻子。他的父母虽然一直“鸡娃”,却未掌握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无意中给儿子埋下了精神心理的“大雷”。
所以,父母出大力气“鸡娃”,虽然一开始有可能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如果方法不当,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心身健康的话,这很容易导致孩子后劲不足,甚至在人生某个重要的阶段患上精神心理障碍。
最近,据媒体报道,北京安定医院团队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调报告》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和成人的患病率基本持平。现在的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患病率明显上升,这值得父母警觉!
图片
此图为AI生成
02、过度推崇“快乐教育”,不利于培养孩子的高逆商
网上流传着一句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其实,我们曾经撰写文章分析过这句话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可是,很多父母非常相信这句话,决定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虽然都是为了孩子好,但这部分父母与前面提到的“鸡娃”父母不同。这些父母对孩子比较宽容,甚至是非常宽松,不给孩子施加学习上的压力,希望孩子开心、健康就好了。
如果这些父母不把握好尺度的话,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度推崇“快乐教育”,一味躺平。
不少父母认为,西方国家推行的就是“快乐教育”,一年的上课时间只有180天,剩下的时间孩子就是玩,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不是更有创造性、心身更健康吗?
这种观念很可能来自于一些信息的误导。其实,西方国家精英阶层的孩子接受的从来不是“快乐教育”,他们也有大量的学业,有兴趣特长班,升学的竞争压力也很大,孩子要付出大量的努力。他们的父母会有意识地让孩子避开一些感官刺激上的娱乐,并引导孩子不断迎难而上,突破自己。
而所谓的“快乐教育”,是西方国家对于底层人民采取的教育方式,甚至可以说是上层精英的一种“宣传”。中下层人士在“快乐教育”下很难实现阶层跃升,甚至沉迷娱乐,沉迷于“奶头乐”,上层精英的地位便能得以稳固下来。
日本曾效仿美国采取了“快乐教育”,但近几年,日本越来越多人开始反思“快乐教育”的利弊。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成人成才,无论是在学科成绩,还是发展兴趣特长,引导孩子付出努力和汗水,学会面对挫折,不断提升,这都是必不可少的。
过度推崇“快乐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幼稚化教育。这非常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和树立长远人生目标。孩子总是趋利避害,选择较快乐的那条路,没有意识去克服人性中的弱点,并持之以恒地努力和付出,他们很难获取真正的成就感。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他们获得的、所谓的快乐,更多是感官刺激上的,背后是缺乏意义的,而且还容易令他们染上各种不良的习惯,演变为成瘾疾病,比如网游成瘾、酗酒、毒品成瘾等等。
而且,在过度“快乐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不见得一定会开朗自信、三观积极。
前几年有一部热播电视剧《小舍得》,宋佳饰演的南俪坚持快乐教育,从不强迫女儿欢欢上补习班,也不额外增加作业量。
欢欢是轻松快乐了,但是也存在无法忽视的弊端:她自控力弱,喜欢玩,成绩欠佳,数学考试甚至全班倒数第一,被同学嘲笑。其实这也非常打击孩子的自信。
这时候欢欢的父母开始急了,一反常态开始督促孩子学习,欢欢难以适应,非常痛苦,还引发亲子冲突。欢欢还变得特别敏感,非常抵触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甚至对同学实施欺凌。
所以,父母想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这并没有错,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幸福并不等同快乐。
哈佛大学塔尔宾·夏哈尔教授认为,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全然体验。我非常认同。幸福感中的快乐,应该是富有意义的。
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并非放任孩子玩耍,而是要引导孩子建立积极的三观,学会立长志,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利用目标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自律地克服惰性,努力进取,并看到自己的进步,从中获得成就感。这是比单纯的快乐更美好的情绪体验。
当然,大部分孩子在儿童、青少年时期还没有能力设立清晰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父母可以先带孩子们多增长见识,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在这过程中逐渐探索,并寻找人生目标。
还有一个教育误区,父母要注意。不少父母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尤其有的父母小时候经常被父母过度打压、批评,甚至遭受父母的语言暴力。这对他们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他们长大了还记得那种痛苦的、得不到认可的感觉。
当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再加上受到一些外界信息的误导,尤其是一些家庭教育的指导,他们很容易形成一个执念:我不能让孩子受自己受过的苦,我要对孩子采取鼓励式教育,多夸孩子,自信的孩子是夸出来的。
采取“鼓励式教育”并没错,但这不等于过度的、空泛的夸奖。很多父母和老人混淆了这两个概念,经常夸孩子“你是最棒的”、“你将来一定能够考上清华北大的”、“你这么聪明,就是当大官的料”......
这种戴高帽式的过度夸奖,很容易导致孩子对别人的夸奖形成心理渴求,总想获得别人的认可,不愿意接受挫折和失败。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容易变得自视甚高、自以为是,对自己的能力有过高的估计,以为自己很聪明,不需要踏踏实实的练习也能实现目标。如果这种心态严重的话,甚至有可能导致孩子出现轻躁狂/躁狂发作,罹患典型的双相障碍。
03、如何让孩子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幸福童年?
那么,父母该怎么积极引导及教育,才能让孩子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幸福童年呢?
第一,父母要引导孩子意识到人类和普通动物的区别,要有意识地克服动物的本能。
趋利避害,只愿意做让自己舒服的事,不愿意做令自己难受的事,这是动物的本能。在大自然中,动物们趋利避害,多半是为了躲过天敌,更好地生存并繁衍。
但地球上大部分的人类已经实现温饱和基本安全了,人们身边的诱惑数不胜数,如果我们还过分顺从趋利避害的本能,那极有可能放弃相对枯燥、乏味的学习,最后沉溺于各式各样的娱乐消遣,滥竽充数。
孩子的成长不应该完全顺其自然,任其发展;而应该父母有意识地约束、引导,教孩子学会抵挡诱惑、对抗熵增,更好地完成社会化,要是还能对社会作出贡献,那就更理想了。
第二,父母要学会正确地鼓励孩子,而不是过度夸奖孩子,要对孩子后天取得的努力和具体进步给予及时的、具体化的肯定,并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肯定。
比如,孩子考试拿了好成绩,父母不要表扬孩子“你真聪明”“你真厉害”“你真优秀”;而是表扬孩子:
“你很认真做练习,也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这就是回报”,
“这说明你专心上课、细心审题”,
“你虚心地接受了老师的批评和建议,所以进步非常大”……
父母还可以真诚地问问孩子,“你是怎么做到的”,让他们主动回忆自己付出了什么努力,用了什么好的方法。父母听了以后,再顺势总结出一些更深刻、更“高级”的人生道理和成功规律,这时候,孩子往往非常愿意听进去。
在这种真正有益的肯定中,孩子会慢慢建立对自己能力的真正自信,但不会自傲,愿意持之以恒地付诸努力。
而且,对于孩子先天获得的优势,包括长相好看、聪明等,父母不宜过度夸奖,以免孩子对自身的能力形成不理性的认知。
如果身边有长辈总是过度夸奖孩子,父母要引导孩子有意识地理性对待,理解别人的一片好意,但不能因为别人的夸奖而飘飘然。
第三,孩子难免会遇到挫折与困难,父母不能总是帮孩子担着,而要引导孩子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学会事后复盘。
父母尤其要借此机会引导孩子学会综合性归因模式——既看到客观因素与他人的问题,更要具备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提升。这有助于孩子在每一次挫折与困难中不断进步,甚至实现螺旋式上升。
第四,我不反对父母“鸡娃”,甚至认为人的一生就该持续地奋斗、突破自己。所以,父母可以追求好的学习成绩,但不能眼里只有表面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AQ)。
很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在决定一个人最终是否能够真正成功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逆商(AQ),其次是情商(EQ),最后才是智商(IQ)。
那怎么实现高逆商?学习可以成为一个媒介,父母和孩子一起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不断积极努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好成绩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当然,孩子感兴趣的特长培训也可以成为培养高逆商的媒介。总之,高逆商才是主要目标,而不是表面的分数、排名、输赢。
而且,如果孩子建立了越挫越勇的高逆商,即便遇到了不少的负性应激事件,也不容易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反而能够让孩子更快速成长。这是预防孩子罹患精神心理障碍最有效的手段。
最后,希望父母要与时俱进,掌握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层次。有智慧的父母才能引导孩子获得真正幸福的童年,度过有意义的一生,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