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益放映员李思灵的光影情怀

  夜色低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广场上,幕布拉起,灯光射出,一部部精彩的影视作品吸引人们驻足观看。幕布背后,53岁的公益放映员李思灵正守在放映机前。
  李思灵是昌宁县翁堵、鸡飞、卡斯三个乡镇28个村的电影放映员。农村电影放映员,这个带着历史刻痕的职业,在很多地方已经消失了。但在李思灵看来,小小的电影幕布上,一头连着他的梦想,一头连着乡亲们的期盼。虽然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但他还是乐此不疲。
图片
  李思灵出生在昌宁县翁堵镇立桂村的一个小山村,从小喜欢看电影的他,对电影有着特殊的情结。“我的爷爷、三叔是老一辈的放映员,从小就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便爱上放映员这份职业。”李思灵动情地说。
  2003年,在爷爷因年事已高退出舞台、叔叔选择转行后,32岁的李思灵正式进入农村公益电影放映行业,沿着爷爷和叔叔走过的路,在村寨之间继续奔走。
  2008年10月,保山市华丰农村数字电影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李思灵因电影放映技术娴熟,被吸纳到全市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
图片
  从此,凭借对电影的热爱,李思灵跑遍了昌宁县翁堵、鸡飞、卡斯三个乡镇28个行政村的所有村寨。哪个村放映条件好、哪段路有陡坡、哪里的路颠簸,他都如数家珍。每次进到村里,乡亲们都会热情地和他打招呼。
  从8.5毫米的胶片机到数字放映机,随着技术的升级,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模式也逐渐趋于人性化。如今,李思灵在选择影片时,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采用菜单式服务,播放群众喜闻乐见的片子。
  李思灵还专门制作了一张节目单,根据村民的反馈,仔细做好记号,下次再来的时候,保证不让村民失望。这也是为什么在有线电视实现“户户通”、网络不断覆盖的今天,村民依旧期盼李思灵的原因。“李师傅,你可要常来我们村里,我们都等着你给大家放电影哩。”“放心,只要我还能走得动,肯定来。”
  “农村地区需要电影,需要文化的充实,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并不是简单地放电影,而是加强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李思灵表示,对于那些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不识字、不会用智能手机的人来说,电影不仅仅是消遣,更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电影放映对老百姓有益,这也是他从事这项工作的价值。
图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困难也在不断挑战李思灵的决心和韧性。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很多村庄都婉拒李思灵到村里放映,甚至不提供放映场所。
  “要想留住观众,必须开拓创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李思灵说。为此,李思灵以各村党总支每月开展的“党员主题+专题活动日”为契机,探索“党课+公益放映”模式,在3个乡镇28个村中,累计在党员会议上放映1000多场,圆满完成了公司安排的放映任务,受到广大农村党员和村组干部的一致好评。
  每逢放电影的时候,李思灵经常是当天下午四五点骑着摩托车出发,次日凌晨两三点回到家,碰到天气不好时,晚上就住在村委办公室凑合一夜。前后七年的摩托车生涯,有时为了赶场放电影,他没少遭罪。妻子总是又心疼又生气:“这么辛苦就为了放场电影,命都不要了。”话虽这样说,但第二天还是拦不住李思灵匆匆外出的脚步。
  李思灵说:“虽然艰苦,一身疲惫,但是一看到群众的笑脸,我就会有成就感,自己也非常高兴。”
  2022年以来,李思灵还把公益电影送进了辖区的中小学校。两年多来,电影文化进校园活动覆盖辖区的32所完全小学和4所初级中学,共计7560多名师生,李思灵也成了孩子们口中的“超人叔叔”。
  近年来,随着电视、网络、农家书屋等文化形式的出现,观看农村露天电影的人越来越少。为了留住观众,增加公益电影的吸引力,2023年9月,李思灵结合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组建了一支16人的华丰电影打歌队,采取“电影+打歌”的模式,放映公益电影,传承民族文化,有效吸引了广大群众的参与,每年放映300多场,观影人数也与日俱增。
  一条路,三代人,李思灵和爷爷、叔叔的“光影人生”,何尝不是一部感人肺腑的影片。
  云南网记者 李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