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发文!中南团队发现金属材料强韧化新机制

湖南日报6月1日讯(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 通讯员 韩艳)记者今天从中南大学获悉,日前该校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王章维、宋旼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剪切脆性金属间化合物提高钢的低温强度和塑性”的研究论文。
图片
沉淀强化一直是提升金属材料强度的关键手段。析出相通过阻碍位错运动而产生显著的强化作用,长期以来,这种强化效果主要通过共格析出相的位错切过机制或非共格析出相的位错绕过机制来实现。然而,王章维、宋旼的研究成果却突破了这一传统理论框架,在低密度奥氏体高熵钢低温拉伸变形过程中,发现了一种位错切过硬脆B2相(通常被认为是不可剪切的金属间化合物)的强韧化新机制,为金属材料的强韧化开辟了新的道路。该研究还表明,凭借其超高的比强度和相对低廉的成本优势,高熵钢有望成为液化天然气(LNG)运输和储存的理想材料,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金属材料中,进一步提升材料的性能,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上述研究为王章维、宋旼两位教授前期工作的重要延续。王章维教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轻质高强钢的设计与开发,揭示其内在强韧化机理,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等期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本项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项目以及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粉末冶金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王峰、教授宋淼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教授王章维、宋旼和德国马普学会可持续材料研究所教授Dierk Raabe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论文的第一单位为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