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在云南 | 曲靖马龙:苗族蜡染染出幸福“蓝时光”

苗族是我国仅有的几个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在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当地苗族群众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美术技艺,其中的蜡染艺术则久负盛名、独放异彩。
图片
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据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勤劳智慧的苗家人就掌握了蜡染技术,除用于上衣、长裙、围裙等外,还用于床单等生活用品上,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服饰符号。
图片
实际上,蜡染应该叫“蜡防染色”,它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天然纤维织物上,然后放入适宜在低温条件下染色的靛蓝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蜡熔化后即现出因蜡保护而产生的美丽花纹。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
图片
古人多自己纺织麻布进行蜡染,如今,随着生产麻布的植株逐渐被禁止种植,麻布逐渐减少,当代人多采购漂白布进行蜡染。
在马龙区马过河镇黑石头苗族村寨,村内保留着大量的苗族历史文化遗存,其中苗族服饰的纺织、蜡染、扎染等民族工艺得到了保护与传承。2005年,苗族蜡染被批准列入县级保护名录。
图片
村里的苗族女孩,从小就练就了一双能织会染的巧手。在手工织染中,她们对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准确无误,从而做到娴熟自如。     
如今村里仍有不少纺线机、织布机。黑石头村苗族蜡染手法独特,有点蜡和面蜡两种,图案上分几何纹和自然纹两类。自然纹样为主的大花,造型生动、简练传神,乡土气息十分浓厚;而几何纹样为主的图案,则结构松散、造型生动 。 
图片
这里的蜡染的第一道工序是点蜡,制作时先将染料受热熔化成液体后,用蜡刀蘸染料将所需要的蜡花点绘于布上。这个过程非常考验制作人的眼力和专注力,稍有不慎,蜡花不能吻合,整块布料将缺失美感;第二道工序是封蜡,将第一步点绘好的蜡花用蜂蜡密封好,使之不与没有点绘过的布料接触,避免染色;第三道工序是染蜡,将点绘好蜡花的布用温水浸湿,放入染缸,浸泡多次,确认布料已经染好,即可拿到河边漂洗,用清水冲去浮色;第四道工序是脱蜡,将染好的布放入铁锅内,用开水煮沸,使蜂蜡熔化后浮于水面将其回收,以备后用,之后,再将蜡染反复漂洗,使残留的蜂蜡脱净,即算完工。
整个蜡染的过程持续近30天,苗族群众会将经过蜡染的布料制作成自己所需要的衣服。每逢喜庆的日子或重大节日,大家便身着华服,争奇斗艳。
图片
据黑石头村苗族老人讲述,她们的蜡染图纹很有讲究,以蝴蝶、枫树、花卉、牛角、龙形等图纹为主,所染布料的颜色以紫色或蓝色为主。经过蜡染后制作的衣物价格不菲,以90厘米长的裙子为例,每条裙子的市场价格在2000元左右,包括头饰在内的整套衣服则大概要10000元。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外出务工,在家的苗族妇女忙于生计,没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纺织、蜡染,苗族蜡染工艺濒于失传。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苗族蜡染等非遗文化,马龙区文旅等部门积极联动谋划,建设民俗文化传承室、非物质文化展览室等,带动群众探索非遗与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以此传承民族工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蒋琼波 通讯员 刘建平 摄影报道
一审 孙琴霞
责任编辑 何丹 陈洁
责任校对 郭毅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曹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