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的他为故乡上海献上一抹特别的颜色

一位近40年前从上海走向世界的画家,如今把自己的80岁画展放在了故乡上海。“解·域——赵渭凉八十特展”6月1日至6月23日在上海海派艺术馆举办,展出画家赵渭凉多年来创作的55幅代表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赵渭凉1944年出生于上海,师从上海美术学院孟光教授,1979年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曾在上海交通大学艺术系任教。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上海育新中学担任美术教师的赵渭凉,与陈逸飞、 夏葆元等一众画友同为《解放日报》美术通讯员。在那个时期,他与上海美专“三剑客”陈逸飞、夏葆元、魏景山一起交友作画,度过了青年时代。
图片
年轻的赵渭凉虚心向海派大师俞云阶、吴大羽、刘海粟、朱屺瞻、颜文樑、朱膺等请教,打下了扎实的美术基础。
他曾与陈逸飞、魏景山、吴健一同创作大型油画《毛主席与各族人民心连心》,这幅巨作曾参加上海美术馆举办的画展和全国画展。他的作品《渔仔》《云冈石窟》《血》等也走红大江南北。
1986年,赵渭凉赴美学习,走向了世界,并取得丰硕的成绩。世界八大收藏家之一魏斯曼艺术基金会收藏其作品,并与世界级现代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大卫·霍克尼等的作品一起巡展于多国博物馆。
图片
赴美后,赵渭凉的画风从新写实主义转变为后现代抽象主义。1992年,他的巨幅作品《国际语言第3号》被当时亚洲最高大厦香港中环广场永久收藏;2010年,由陈冲策划,赵渭凉和陈川、黄英浩联袂创作的大型钢铁雕塑《芽》(15米高、25吨重)作为祝贺上海——旧金山缔结友好城市30周年的礼物,由旧金山市赠予上海世博会。
赵渭凉纵心抽象画近40年,画风苍茫广郁。尽管旅美多年,他的抽象画里蕴藏着东方之魂。
他早期的抽象画代表作就是一幅以石窟文化元素为背景的作品。在后来的几乎每一幅画上,都能看到他精心选择的中国文化符号——青铜器花纹、石窟、篆刻、书法、器具等,甚至将中国人用的筷子直接挂在了抽象画上。
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拓展了他的作品中的中国人文精神。也正因如此,他的作品受到了国外主流艺术圈的喜爱。
图片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展览学术主持夏开丰这样评价本次画展的主题“解·域”:“解域之象是一种把具有文化属性的形象从其原来的土壤中解离出来,进入到当下的平面中,而重新生成为一种新的形象,它与原来的文化既相似也不相似。我们在赵渭凉先生的作品中看到的正是这样的解域之象,一种正在生成的形象,期待着我们也卷入它的生成之中。”
本次展览策展人周长江表示,从写实到抽象,赵渭凉先生的艺术融汇了东西方艺术的特点,展览比较完整呈现了赵渭凉先生的艺术脉络。
赵渭凉表示,我用20多年的写实功夫,倾注我一生的悲、欢、爱、恨,画出了30多年的抽象。好与坏都可贵,不仅仅是画,而是艺术灵魂的升华,也是我艺术与人生历程的足迹。岁月催人老,但愿我的艺术不老。
图片
“画家就像工人一样,踏踏实实画好画,少说废话。80岁,对艺术来说,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希望我到100岁也能开画展。”赵渭凉说。
他强调:“不管我身处何方,我都是上海人,希望通过这个展览为上海献上一抹特别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