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一医院两门封闭,八旬老人就医多走一倍路,能为老年病人开方便之门吗?

图片
近日,长宁区75岁的杨阿姨通过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民声直通车”平台反映,自从疫情封控起,家附近医院的侧门便封闭至今,患者进出医院只能走正门,相比以前要绕很远的路,对她和80岁的老伴而言,是个不小的困难。
学校等公共场所已经对公众主动敞开了大门,为啥这家医院的侧门仍维持着封控时的状态?记者前往现场了解情况。
就医距离翻倍,老人直言吃不消
杨阿姨家住长宁区天山路街道中山西路340号科宁公寓。由于患有慢阻肺,她常常需要前往医院药房开药。据反映,科宁公寓附近可以配沙美特罗替卡松粉的,只有直线距离约500米的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院。杨阿姨的爱人身体虚弱多病,因心脏病曾长期在天山中医院住院挂水,不久前还因肺炎每天去医院,风雨无阻。“我爱人在医院睡不着,住院的时候,晚上要回家,早上再过去”,十多年来,往返天山中医院成了夫妻二人最常走的路线。
杨阿姨告诉记者,疫情前,天山中医院有三个大门是开放的,其中有两个大门位于云雾山路上,医院的正门则位于娄山关路868号。杨阿姨要去的药房位于医院3号楼,正对着云雾山路的西侧大门,她爱人要去的住院病房则位于云雾山路39号的东侧大门通道旁。
图片
5月27日,云雾山路西侧大门层层封闭。
云雾山路西侧大门最近进行了施工,5月27日记者首次到现场时,大门被红蓝白三色相间的编织篷布盖住。记者掀起篷布看到,里面是一条拉门,用铁链缠绕固定,外侧围上了绿色铁网,不能通行。有两名工人正在大门内天花板下方施工。5月29日时,篷布已消失不见,拉门也被拆除,绿色铁网中间改造成了同样质地的简易门,插销处上了锁。云雾山路东侧大门则分别安装了行人、机动车电子闸机,病人无法通行。
图片
新改建的云雾山路西侧门。
按照大门封闭前的情况,杨阿姨和爱人从小区北门出来后,穿过华苑小区,沿着遵义路拐入云雾山路,即可进入医院,全程500米左右,仅需要10多分钟。可现在大门封闭,不论是去药房还是去住院病房,都需要沿着云雾山路一直走到娄山关路,再从正门拐回,路线呈“U”字形,全长超过1000米,杨阿姨和爱人要走25分钟。看上去不过是从另一个大门进入医院,似乎不是一个多大的困难,但对于老人,尤其是身体虚弱,频繁往返医院的高龄老人而言,这个困难并不小。
图片
红色为封门前杨阿姨就医路线,蓝色为现在路线(红蓝分开处即云雾山路39号大门)。
带记者走完一次全程后,杨阿姨满脸苦涩,“对于八十岁老人来说,多走一半路是很累的,不到一公里的路叫出租又不现实,爱人坐轮椅我也推不动。”
大门归属其他单位,能否开方便之门?
杨阿姨曾通过市民服务热线等各种渠道向医院、政府反映问题,希望天山中医院云雾山路上的两个大门能恢复开放。
她很快接到了回复电话,大意是,三个大门中,云雾山路上的两个门并不属于天山中医院,而是归属于长宁区公共卫生大楼,本来就不是病人通行通道。2月下旬,署名为卫生管理中心的单位信访答复杨阿姨时表示,长宁区公卫大楼与天山中医院是两家单位,公卫大楼需要工作人员持门禁卡出入。3月底,长宁区卫健委也回复了杨阿姨,称长宁区公共卫生大楼是一栋由多家单位进驻办公的场所,大楼工作人员进出大楼需持门禁卡出入,“您提出希望重新开放的建议,我们将在工作中予以参考……”
长宁区公共卫生大楼与天山中医院相邻,共处一个大院中。杨阿姨称,以前,云雾山路的西侧大门,就是记者看到的那个被铁链栓起的拉门,不论是清早还是深夜十点就医,这个拉门一直是敞开的,很方便;以前的云雾山路东侧大门虽安装了闸机,闸机侧面有一条行人通道,也一直开放。
既然是公卫大楼的门,只允许内部员工通行,为何多年前一直敞开,如今又封闭不再开放?杨阿姨对这样的事实无法接受。
记者询问了云雾山路39号东侧大门闸机旁的门卫,门卫自称是公卫大楼的,记者询问该门以前是否开放,他否认道,称一直都是关闭状态。不过被追问后他又提到,自己2022年左右才入职,以前的情况不清楚。在云雾山路西侧大门处,公卫大楼的工作人员也对记者否认称,大门从来没有开放过,要进医院有医院专门的通道。这名工作人员说,“(西侧)大门是为了应急用的,以后不过人,(对公卫大楼的内部人员)也不开放了。”对于杨阿姨这样的情况,他多次解释,封闭是为了安全,就像小区都有自己的门禁,不可能随便进的。
图片
云雾山路39号大门张贴了告示。
虽是两家不同的单位,但记者看到,不论是从医院的大门进入,还是从“属于公卫大楼”的两个大门进入,都可以到达医院的各个就诊大楼,也都可以到达公卫大楼。娄山关路上的医院正门,虽有行人闸机设备,但并未开启运行,记者实测,行人可以任意穿行,无需刷身份证、识别人脸等,也并无安检人员检查行李。也就是说,医院门禁并未起到阻拦与公卫大楼不相干人群的功能,也无法起到确保“安全”的效果。
图片
天山中医院娄山关路868号门。
而且,记者看到,云雾山路周边的小区较为集中,包括虹桥新城、玉屏南路340弄、遵义小区、华苑小区等,这些小区的老年病人与杨阿姨有着相似的困扰,明明十来分钟的路程,却一定要绕个远,再折返进来,年迈的身体受累不说,若天气不佳,路上还要吃点苦头。
公卫大楼有自己的安全管理需要,无可指摘。但适当为行动不便的市民,尤其是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提供一定的便利,比如与医院合作,为周边小区有频繁就医需求、无传染病的老年病人登记信息、提供门禁通行,何尝不是爱的传递、城市温度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