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聪明药”就可变学霸?多地警方提醒:别犯糊涂,等于吸毒!

近日,福建福州、江苏无锡、安徽合肥等地公安相继发布提醒,家长和考生应警惕“聪明药”,“聪明药”为管制药品,吃药就是吸毒。
图片
“聪明药”包括利他林、莫达非尼、阿德拉等(图片来源:黑龙江共青团)
“聪明药”不会让人变聪明
所谓的“聪明药”主要包括利他林、莫达非尼、阿德拉等,具有成瘾性大、耐受性和副作用强等特性。部分人群宣传这些药品能够“提高记忆力”“提高成绩”。
利他林的主要成分哌醋甲酯与阿德拉的主要成分苯丙胺被列入一类精神管制药品,而莫达非尼在2023年9月由第一类精神药品调整为第二类精神药品。此类药物的共性在于兴奋大脑或帮助集中注意力。
图片
@中国禁毒在线
所谓的“聪明药”,不会让人变聪明。
哌醋甲酯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剂,被广泛应用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嗜睡症的治疗。莫达非尼是一种觉醒促进剂,属于中枢神经兴奋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嗜睡症。阿德拉主要成分为右苯丙胺,是一种用于治疗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症以及发作性嗜睡症的处方药。
图片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相反,它会让人失眠、焦虑、头痛、头晕、焦躁不安、神经质、厌食、心情低落、感觉异常、多汗、心动过速等。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成瘾性。
成瘾性不会因为停药而立即停止,反而症状可能持续加重,服用者无法摆脱药物,一旦停药就可能出现“戒断症状”,比如注意力涣散、精神萎靡、暴躁抓狂等症状,严重者还会走上吸毒道路。
早在2019年,曾有媒体报道过相关事件——广州一所重点中学学生李明(化名)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其母亲发现后,十分着急,找来了一种“聪明药”让儿子服用。
考试完后,李明本以为不用再吃“聪明药”,却发现自己已经对这种药产生依赖。一旦不吃药,就会情绪不稳、贪睡、爱发脾气,忍耐了两周之后,他决定瞒着家人,自己上网买药。不料,才服用了两个月,李明性情大变。原本性格温和的他突然打伤了同学。李明的母亲推测这些不寻常的举动可能跟“聪明药”大有关系,于是带着他跑了几家医院,最后确诊李明患上了苯丙胺药物依赖,他所网购的“聪明药”其实是摇头丸。
滥用“聪明药”等于吸毒
这类药物长期或大剂量使用,会产生一些精神症状,如静坐不能、易怒、运动障碍(抽搐)、兴奋、失眠、嗜睡、困倦、疲劳、头晕、抑郁、情绪不稳定、定向障碍、幻觉甚至躁狂,还有不可忽视的成瘾性。
依照我国法律,非法吸食或注射国家规定管制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行为就是吸毒。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滨湖院区药学部副主任药师赵黎明介绍,《中国药典》和《中国国家处方集》等权威工具书的药品分类条目中并无“聪明药”。期望短期内通过药物迅速提高人类智力水平,目前还只能在科幻电影里实现。
其实,不少考生在考前都容易出现压力大导致失眠、用脑过度导致脑疲劳等问题。因此,比起寻找所谓的“聪明药”,规律作息、健康饮食才是迎接考试的最优良方。如经过调整效果依然不佳的,建议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寻求帮助,缓解不适。例如通过高压氧治疗,可以提高大脑血氧含量,增加脑血流,从而改善脑疲劳症状。
警方提醒,考试季是“聪明药”骗局的高发时期。许多不法分子正是看中了考生或家长急于求成的侥幸心理,刻意夸大“聪明药”的“神奇”效果,却淡化其相当于毒品的危害。考试当前保持健康的饮食,合理的作息最重要,切勿聪明反被“聪明”误。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