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光伏板的“兼职”故事

人民网“行进中国”河北调研采访团
图片
一块光伏板,兼职“两份工”。
“板上发电、板下固沙”,一块小小的光伏板背后,蕴藏着奔涌不息的“绿色大能量”。
在中电建首钢矿业100兆瓦光伏发电矿山治理清洁能源示范项目(以下简称迁西光伏项目)的现场,一排排光伏发电板覆盖在尾矿库的地面上,汇成一片“闪光的海洋”,为各类企业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
工作人员向人民网“行进中国”河北调研采访团介绍,这里曾经是一个堆满废泥废砂的闲置尾矿库。如今,近3000亩的场地铺设了22万余块光伏发电板,成为当地在闲置尾矿库上建设的面积最大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站。
什么是尾矿库?就是用以堆存金属或非金属矿山进行矿石选别后排出尾矿或其他工业废渣的废弃矿堆。因此,“覆土复绿”成为尾矿库治理必须的重要手段。
眼下,这里已经彻底看不出先前泥砂遍地、废矿堆积的样子,取而代之的则是“板上光伏发电、板下生态恢复”的景象,带来满满的“科技感”。
迁西光伏项目经理袁慧向记者介绍,光伏板需要定期用水冲洗,而有了水的滋润,板下的草籽就能长得更好。“除了能‘人工降雨’,光伏板还是这些小草的‘遮阳伞’,帮地面草籽隔绝了不必要的太阳直射,就像带来了树木的庇护一样。”他说。
不仅“让大地重新变绿”,迁西光伏项目还为首钢产品的出口提供了“绿色通行证”。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32个光伏单元运转正常,每年可节约65627吨标准煤,减少烟尘排放量约8.23吨,同时减少1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发电效率高,关键看设备。记者在现场发现,一种比常规设备更“柔软”的支架,正在给当地光伏发电带来“硬实力”。
“这是柔性光伏支架,是当下光伏产业最先进的创新技术之一。它看似简单,却是由预应力悬索体系结构组成,多应用在复杂地形,可最大化提升土地空间利用率,称为太阳能光伏支架中的“特种部队”。”袁慧介绍道。
如今,“土地立体利用、绿电助力采矿”的科学治理新经验不断向外推广,在遍地光伏板的尾矿库里,一幅绿水青山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张玉珂、刘云、王绍绍、田晓丽、万能、行家玮、赵明妍、朱延生、李兆民)